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高鈺)格陵蘭冰蓋面積僅次於南極洲,冰原厚度大約3公里,一旦完全融化,將令海平面平均上升7米。科學界對於冰川水的累積、儲存及流失過程仍存在許多疑問,香港理工大學學者遂與國際研究團隊利用各種現代大地空間測量技術,包括首次以衛星定位數據來分析格陵蘭冰蓋基岩的垂直位移情況,成功量化夏季融水儲量,揭示冰蓋融化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並提供新見解和可靠依據。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期刊《自然》發表。
冰蓋融水引起的水量增加,可導致基岩沉降,而一般衛星重力測量技術無法對格陵蘭的水文過程進行區域性評估。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核心成員陳劍利,聯同香港、內地、美國、荷蘭及比利時的科學家,利用眾多衛星導航系統(GNSS)站點組成的「格陵蘭GNSS觀測網絡」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轄下「重力回溯及氣候實驗衛星」(GRACE)提供的衛星重力數據,成功解決此難題。

團隊分析了22個靠近基岩和冰川出口GNSS站點,在2009年至2015年期間的連續數據,以掌握格陵蘭不同區域的融水儲量、基岩彈性變形和垂直位移情況。研究發現,夏季融水期間,大部分融水會暫存於冰蓋內,於7月達到高峰,其後逐漸減少。融水導致格陵蘭GNSS站點附近的基岩平均下沉5毫米,2010年及2012年經歷了極端水融,更分別令基岩下沉多達12毫米和14毫米。
大多數GNSS站點融水在冰蓋的儲存時間約為8周,但因地區而異,東北部和西部高於平均值,約為9周,南部和東南部則為4.5周。研究指出,一般區域氣候模型模擬的融水徑流量可能高估水保留或低估水融化情況,團隊建議在較溫暖的年份,將預測流量上調約20%,以作更精確評估。

陳劍利表示,有關的大型研究協作已籌備多年,除了整合各種現代空間測量技術,團隊更前往偏遠極地考察,研究有助提升區域氣候模型在溫暖年份的預測表現,對於評估未來幾十年的冰蓋演變、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以及北極暖化問題等具重大意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