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瑪嘉烈醫院3醫生疑染產志賀毒素,其中一人離世,或涉及進食污染食物。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今日(11日)下午見媒體講解事件時指,感染群組涉及3名瑪嘉烈醫院腫瘤科醫生,他們分別於2月4日、6日及10日發病,病徵包括發燒、肚痛、腹瀉等。其中一人於4日發病、6日入院、7日離世。一名症狀較為輕微的病人糞便樣本檢驗出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呈陽性,其餘兩名,包括死者的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檢測為陰性。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指,死者身體健康、無長期病患,感染後致健康成人死亡很罕見,現階段不排除任何可能性,或需作病理解剖才能找到原因。他指,因死者在入院後已接受抗生素治療,找到成因機會亦較微;建議不要輕易服用抗生素。
他指,涉事3名醫生沒有進食過共同食物,或到同一餐廳用膳,正循懷疑食物污染及環境交叉感染兩個方向作調查,已在腫瘤科的辦公室等地搜集約40個環境樣本,及20個茶水間樣本作分析。袁國勇則指,相關菌種只需10至100粒已可致病,極少已可造成感染,但因本港食水已有加氯,故此相信經食水感染機會微。
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主要透過進食或飲用受污染的食物傳播,例如生或未經煮熟的免治肉類、受污染的蔬果、未經消毒的奶類製品等,病徵包括腹痛、腹瀉,甚至出血性腹瀉,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發燒和嘔吐。染病者潛伏期一般為3至8日,通常是3至4日。目前,治理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的主要方法是支援性治療,特別是針對嚴重腹瀉的患者,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至關重要。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已在腫瘤科的辦公室等地搜集約40個環境樣本,及20個茶水間樣本作分析。圖為腫瘤科大樓 (香港文匯報記者鄧偉明 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