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梓田)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港投公司」)自2024年6月首度出手,至今已經投資了超過90間公司。港投行政總裁陳家齊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目前手上的「彈藥」仍然鬆動,今年可加大投入。上任CEO一年多,她笑言2024年的工作是「二三四」,即「雙重使命」、「三大賽道」和「四個面向」,「在追求中長期合理財務回報的同時,為投資賦予意義,通過支持創科、策略性產業的發展,提升香港的長遠競爭力。」

特區政府在2022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成立港投公司,轄下4個基金共管理約620億元,定位為官方「耐心資本」,投資重點着眼支持香港創科、策略性產業的發展,提升香港長遠的競爭力和經濟活力。

●陳家齊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就任港投CEO一年多以來,致力通過支持創科、策略性產業的發展,提升香港的長遠競爭力。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肩負「雙重使命」 聚焦「三大賽道」

陳家齊2023年10月9日上任,至今一年零三個月,她在訪問中解釋2024年工作的「二三四」:「二」代表港投在選擇項目和夥伴時,必須緊扣兩個原則,即「雙重使命」。「作為投資公司,公司必須考慮財務回報;此外,投資也必須考慮支持香港創科和策略性產業的發展,以及為經濟提供動力。港投公司的實踐顯示,我們投資1元可以撬動社會4元甚至更多的投資。」

港投公司去年6月宣布初步聚焦於三大主要賽道,這就是「三」。第一個賽道是硬科技及相關應用(例如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第二個賽道是生命科技,香港在這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尤其是香港多所大學在世界排名中表現出色,特別是在醫學領域,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極具優勢;第三個賽道是新能源和綠色科技,這也是港投公司非常重視的領域,原因是全球暖化和氣候變化問題是大家共同面對的挑戰。

至於「四」,是港投公司工作的「四個面向」。第一是將高質素資金引入香港。譬如有一些投資項目,海外的基金或長線投資者表達了投資的興趣,並且詢問能否介紹相關的企業或團隊來認識,因為他們也看到這些科技或領域其實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隨着港投公司工作的推進,公司的品牌逐漸建立起來,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有信譽的參考。

第二是匯聚更多企業。被投企業也必須有不同、有分量的承諾,這是首要且重要的,尤其是落戶香港。其中有些企業承諾將總部搬到香港,有些則是在其轉化過程中,將一些特別有價值的核心部分,例如研發過程或核心決策團隊搬來香港。

「四個面向」 致力引才吸資

第三是人才。港投公司透過合作夥伴關係和投資,已經為香港創新科技界創造了超過兩千個職位,這些職位由企業招聘,對實體經濟和社會產生了正面影響。港投公司不單止鼓勵企業自己招聘,還會協助它們與一些大學及不同教授或學院合作,培養更多年輕人才,為香港的創新科技及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

至於第四個面向,是港投公司會重點面向國際協作。港投公司雖然立足於香港,但在解決許多問題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情況,與世界各地有很多類似之處。因此,許多不同地方的企業或機構對港投公司所做的事情會產生興趣。如果能早些將港投公司夥伴的故事、品牌和優勢推介給海外,不論是在投資者或資金方面,均能更容易吸引到他們。

陳家齊表示,到2025年年尾,港投公司會進入一個比較完整的營運年度,計劃屆時發布首份年報,披露港投公司的投資進展及工作情況等方面的資訊。在此之前,港投公司希望能透過不同形式,如新聞公報以及活動等,分享港投公司的方向、目標、工作重點以及目前的進展。

擔當耐心資本 助港把握前沿機遇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梓田)雖然坊間有人將港投公司比作「港版淡馬錫」,惟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年6月在港投公司入股首個投資項目思謀集團時就明確指出,跟一些海外主權基金單純尋求財務回報的策略不同,港投公司的首要任務是要透過投資的過程,推動企業更多層次地落戶香港,更多維度地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來造就彼此的成功。

投資促成科技革新 推動發展轉化

陳家齊在訪問中表示,特區政府成立港投公司是一個具有長遠和策略性眼光的決定,港投公司作為耐心資本,長期投資可能會延伸至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她認為科技本身可以形成一個產業,並提煉出新的應用,進一步發展並轉化,以支持傳統產業或工作模式的革新。

她稱,港投公司站在市場的前沿把握機遇,投資不僅僅是為追求財務回報,還包括對實體經濟和本地產業的貢獻,這兩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因此,港投公司的成立讓香港在這方面走在了前列,公司成立以來,工作成效都在不斷地顯現。

吸引企業來港 形成良性循環

陳家齊進一步解釋政府資金投入所帶來的引領效應,並會形成良性循環。香港的金融市場和服務業成熟,加上高度的安全性,對吸引全球人才及創科企業來港發展,都有很強的吸引力,香港能夠支持他們的商業發展,無論是進入國際或內地市場,同時使得他們在與其他機構合作時,能夠探索更多的機會。他們的成功發展也可促進更多人才流入香港。香港也會成為他們優先選擇的IPO市場,這不僅有助於提升他們的估值,還能促進香港整體經濟的增長。因此,港投希望能在每一個階段中更好地支持這些公司的成長,讓他們能夠更快、更精準地實現發展。

【多元背景】讓投資變得更有意義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在接觸過的眾多創科企業項目之中,陳家齊表示有兩個難忘之處:一是看到許多年輕的後起之秀在香港和內地蓬勃發展;二是部分企業快速成長,原本預計需要5年時間才能達到IPO規模,在港投的幫助下,竟縮至兩年,這是很大的一個驚喜。

之前做過不同崗位的陳家齊說,過去曾擔任不同崗位,讓她更理解不同背景的人的思維模式。不過,她的事業發展過程中,最長的時間其實是專注在投資範疇。

●陳家齊指,計劃於今年底發布首份港投公司年報。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曾帶領金管局私募投資團隊

她憶述,最初由一名大律師轉職成為政務主任,曾經負責一些跨境項目,包括港珠澳大橋和深圳灣口岸等。隨後,在進入金管局後建立了一個私募投資團隊,從最初的4人發展到60人,投資範圍涵蓋科技、基建和房地產等領域;其後亦參與金融穩定的工作。

多元背景讓她吸收了不同的投資智慧,她亦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到,「投資是一個工具,在追求財務回報的同時,只要有靈活的思維,也能為投資賦予意義。」

陳家齊強調,港投公司在不同的領域中看到了許多機會,但關鍵在於如何掌握這些機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她說:「大家可期待這些個案在2025年將更進一步被突顯出來,因此我對香港的創新科技充滿信心。」

揀創企「三部曲」 首要符市場規模標準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港投公司本周三(12日)將與新風天域集團展開戰略合作,推動跨地域醫療科研及臨床實踐協作,是港投最新的合作項目。鑑於港投公司肩負「雙重使命」,既要透過投資策略性產業,吸引和助力更多企業來港,長遠提升本港的競爭力和經濟活力,又要賺取投資回報。被問及如何揀選投資項目,陳家齊表示,「我們使用一個清晰的『三部曲』系統並因地制宜地運用最靈活的方式來評估每個投資。」

具市場規模成功幾率更大

她進一步解釋何謂「三部曲系統」,首先,選擇科企的第一準則,要看科企本身專攻(賽道 / 範疇)的潛在市場規模是否夠寬闊,否則即使技術成功,但市場太細也會影響成功率。其次,港投公司會考慮科技的前瞻性和「技術含金量」能否解決市場痛點,是否具有競爭力,這樣在市場中能獲得一定的份額。最後是團隊和人才的實力,除了篩選公司,港投公司也重視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的支持。

她表示,港投公司的入股促成了被投企業的業務加速發展。即使項目還未到上市時機,但在港投公司入股後加速了其發展。在隨後的其他投資輪的業務估值上調,反映在港投持股的估值亦同步上升,這可說是雙贏局面。「我們在入股科企後,他們也會視乎業務發展需要而進行其他的融資輪,往往都見到估值的上升。這是一個企業穩步發展的表現,其業務增長或品牌認知度提高,是市場的良好反應。」

她強調,投資不僅僅是投入資金,還是一個長期陪伴的過程。因此,港投公司重視「從零到一」把原創概念轉化為商業價值,例如來自大學的創新概念如何快速在市場中應用,這裏面科學家的角色非常重要,例如在生命科技方面,港投積極支持和推動他們將這些創新運用在診療方法和疫苗研發上,甚至結合中西藥物的概念,這是香港獨特的優勢。她續指,在行使投資策略時,港投公司有明確的機制和系統,包括團隊組成的盡職審查,這些措施可以確保在投資的過程中有系統地推進每一個階段。

部分項目聘外部專家審查

港投公司觀察企業時往往會考慮到更多細微點,陳家齊指:「不僅僅是在香港,也包括內地和海外的發展趨勢。例如有沒有一些類似的項目其他人已經在進行,其進度如何以及採取了什麼策略等等。」她認為,即使在同一個賽道,不同項目的背景和進度都可能不同,因此即便是港投公司見到的一些機構投資者,他們也會根據項目的特點進行不同的盡職調查。當然這依然以其團隊的願景和使命為根本。對於某些專業領域,港投會聘請外部專家進行商業和法律審查,尤其是在一些新興領域,可能會面臨不完整的法規,因此在業務考量中,這些因素都很重要。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