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特約記者 周天梧 倫敦報道)很多持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移英的港人在找工作上都遇到困難,即使找到工作,減薪降級自不用說,不少人都無法做回在香港的本行,甚至只能從倉務和收銀等基層職位由低做起。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就刊登專文,探討移英港人專業技能和資歷無法適用於英國職場,以至就職上「資歷過剩」的問題和成因。
相對於英國大部分新移民人口,移英港人無論是整體教育程度抑或專業資歷都屬於較高的一批,甚至比起英國本地人口更高,不過大部分移英港人不要說要成為上流階層,甚至要在英國維持中產生活水平也有困難。
《金融時報》的報道便指出,從表面上看,移英港人融入英國的障礙比其他移民要少,因為很多移英港人都是各自領域的高學歷人士,熟悉英語,而且有充足資金在英安頓下來,「然而,由於語言障礙、文化差異以及資歷不獲承認,很多人只能從事低薪的臨時工作,無法再從事以前的職業。」
求職半年不果 測量師分揀聖誕郵件
報道訪問了一名化名Eric、本身是測量師的移英港人,他擁有碩士學位,並有15年管理大型政府合約的經驗。Eric於2023年5月移英前便已經為投身英國職場做足準備,包括先行取得英國認可的專業資格,並選擇了近年工程項目較多的曼徹斯特作為落腳地。他在有了永久地址後便立即開始寄出簡歷,然而經過長達6個月的求職不果後,只能在同年底找到一份為期兩個月的分揀聖誕郵件的工作。幾經轉折,Eric終於在公營部門找到一份行政工作,但職級遠低於他所擁有的資歷。
智庫「英國未來」去年10月發布的調查報告,亦提到移英港人在尋找與自己的技能資歷相匹配的工作所面臨的挑戰。該份報告訪問了多名移英港人,當中有會計師移英後只能轉行在廚房工作、也有資訊科技(IT)專家轉行做倉務,也有編輯只能當侍應。
《金融時報》的報道亦引述「英國港僑協會」就業輔導員Alex Mak說,英國的工廠或酒店「有太多香港人」,「很多在香港有非常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人,連中層管理職位都找不到──但至少他們有工作。原本在香港做中層管理人員的移英港人,職業生涯都必須從零開始。」

報道指出,與其他英國新移民相比,移英港人的處境其實相當不利,因為BNO簽證的條款規定,移英港人不能獲得公共經濟援助(Public Funds),即無法獲得大多數主流政府援助。
為何移英港人在英國找工作會遇到這麼多問題?《金融時報》的報道就提到,語言是移英港人就業最大的障礙之一,即使是習慣用英語寫作的香港人,也會發現很難用英語進行口語交談,也很難領會辦公室對話中的細微差別。
20年物流經驗 沒車牌連倉務都無得做
報道引述另一名化名阿恩的移英港人說:「我無法說一句完整的句子─只能說幾個單字,我仍然沒有信心。」阿恩於2022年移英,她在港本身有20年的物流和客戶關係工作經驗,但移英後即使倉務員的工作也很難找到,原因是她沒有車牌。
在參加地方政府提供的語言課程後,她終於找到一份與之前類似的職位,但發現很難向她的主管提出問題,也無法加入同事間的閒聊。「我必須改變寫電郵的方式,以往在香港沒有必要用完整的句子來寫,也不需要在乎文法,現在我要學習寫得盡可能精簡,就像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一樣。」
移英港人找工作的另一個障礙是專業資格未必獲得英國僱主承認,要說服英國僱主接受英國以外的工作經驗就更困難。報道引述「英國港僑協會」的Alex Mak舉例說,有移英港人的初級醫生資格不被接受,會計師需要參加額外的考試,社工也不能使用在香港的資格。他表示,移英港人往往在面試階段便被對方以「不了解(英國)本地情況」而拒絕,「有些人或者會認為這只是歧視的藉口,但我們最多只能猜測。」
報道亦提到,不少移英港人找工作困難,是因為不知道英國的簡歷風格和面試技巧。一些移英港人團體就為此舉行履歷表和面試技巧班,Eric就是透過這些技巧班的幫助找到如今的工作,他說:「香港風格的履歷表重視你參與過的工程的造價,你負責過造價愈高的合約,就能給僱主更大信心……但在英國,僱主會想知道你在某份工作中做了什麼事情,然後得出什麼結果,即使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不過即使找到工作,很多移英港人還是很難習慣英國職場文化。阿恩說:「在香港我們經常會超時工作,否則會被上司說我們懶惰,但現在我的上司會提醒我時間到了就該下班。我還是很不習慣,我只想完成工作。」
【記者手記】英職場看重本地經驗 港人面試衰在口窒窒
很多香港人移民到英國前,都會想像自己在英國的生活可以有多美好,很多人甚至會自以為,既然自己在香港可以發展得不錯,英文水平也比很多其他新移民好,在英國找工作應該毫無難度。不過他們到埗後不久便會發現現實遠不如想像,首先是發現自己的英語能力在本地人眼中根本與其他新移民沒有兩樣,其次就是發現英國職場,尤其是中高層職位很看重本地經驗,任你在香港有多少年工作經驗,英國的僱主也未必會考慮。
筆者因為工作關係接觸過不少移英港人,其中不少在找工作上遇到困難的人,「硬傷」都是英語能力不足。對這些人而言,用英文寫電郵以至其他文書工作都沒有問題,但如果要他們用英文口語對話,不論是跟上司報告工作,或者是與同事閒談,往往就會變得結結巴巴,很多人因此在面試階段就失敗了,即使能夠找到工作,也會覺得難以應付,每日上班就似變得度日如年。很多人在英國工作了一年甚至兩年,結果都未可以在公司交到朋友,也無法融入到英國生活,結果放假就只能繼續找其他移英港人「圍爐」。
中餐館工作浪費學識經驗
另一個問題就是資歷認證,不少移英港人本身已年屆中年,在香港本來已做到中高層職位,一心以為自己在香港這個國際城市的經驗,到英國的「國際城市」如倫敦等應該可以「無縫接軌」,殊不知英國企業很多工作重點都是本地業務,除了少數頂尖金融企業外,其他國際性企業其實不多,因此它們也特別看重本地經驗、對本地市場的了解,尤其是對於中高層職位求職者,很多移英港人結果就卡在這一步,無論履歷有多亮麗,也未必可以得到面試機會,競爭力有時甚至不及在英國本地二三流大學畢業的畢業生。
在這些情況下,筆者就看見很多移英港人只能拋下在香港的資歷,從事技術含量不高的工種,例如基本上不用與人溝通的倉務員、貨車司機、外賣平台的外賣員等,或者是索性到不太需要英文的地方工作,例如中式超市、中餐館等,與上一代移民的出路差不多,浪費了自己在香港的學識和多年工作經驗。
倫敦以外地區沒足夠高技術職位
移英港人和其他英國新移民無法找到合乎自己資歷的高技術工作的深層次原因,可能與英國本身就缺乏相關職位有關。經合組織(OECD)早前一項調查便顯示,英國打工仔整體出現「資歷過剩」問題的比率,高於其他發達經濟體。
「資歷過剩」重災區
調查訪問了OECD各個成員國的25歲以上打工仔,結果顯示,37%英國受訪者認為自己的教育程度高於工作要求,高於10年前同一調查的30%,也是所有OECD成員國中最高的,高於OECD成員國平均值的23%。
專家指出,造成這一現象的主因,是英國在倫敦以外地區沒有足夠的高技術職位,雖然金融、諮詢和法律等專業服務行業職位快速增加,但需求主要集中在倫敦及其周邊地區。調查亦指出,在OECD成員國中,「資歷過剩」打工仔的平均收入,會比他們能夠從事符合資歷的工作少12.5%,在英國這個差距更達到17.9%。
與此同時,英國大學畢業生增長速度也高於其他經濟體,擁有學位的年輕人比例在OECD國家中名列前茅,達到60%。
專家指出,英國近年過度集中於發展高等教育,導致社會產出的高教育程度人士數量,遠超過勞動市場所需,而且由於經濟形態改變,近年英國中層職位不斷減少,低技術職位數量卻不斷增加,令到「資歷過剩」情況更為嚴重。
有色人種移民職場易受歧視
職場上「資歷過剩」的問題不是移英港人獨有,牛津大學智庫「移民觀察站」去年6月公布的研究就顯示,與英國本地出生的打工仔相比,絕大部分移民族裔在工作上更有可能出現「資歷過剩」,而且普遍薪金較低,唯獨來自北美、澳紐和西歐等以白人為主的發達國家的移民例外,這不但反映語言是影響移民在英國找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某程度暗示了非英語系地區移民有可能在英國職場遭到歧視。
研究的數據顯示,英國整體移民人口的高教育程度人士中,大約26%出現從事中低技術職位的「資歷過剩」狀況,高於英國出生者平均的20%,當中以東歐國家移民情況最嚴重,比率高達44%,南亞地區移民也有40%,東南亞及東亞移民亦有23%。
來自烏克蘭的難民也在英國陷入類似困境。英國國家統計局去年4月的調查發現,雖然70%的烏克蘭難民都成功在英國找到工作,但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仍從事與之前相同的行業。
專才簽證僅佔移民少數
英國近年一直試圖吸引更多具專業技能的移民,但自脫歐以來抵達英國的400多萬新移民中,只有很少數是以專才簽證入境。相反,更多移民是受到英國政府為解決護理行業人手不足問題而推出的長期簽證所吸引,來到英國從事入門級的護理行業職位。「移民觀察站」主任薩姆普森表示,英國有很多從事護理業的新移民屬於「資歷過剩」,他們當中有人本身有護士資格,也有工程等領域的大學畢業生,甚至有留學生完成碩士學位後,轉以護理簽證留英。
薩姆普森表示,某程度而言,這項政策的確幫助到長期缺人的護理業,並為移民提供了進入英國的簡便大門,但這也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浪費,「如果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技能,英國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稅收,經濟活動會更活躍,移民的生活也會過得更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