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深圳的人工智能產業持續蓬勃發展。據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數據顯示,2023年深圳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同比增長超過20%,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同比增長近20%,形成華為、騰訊等頭部企業引領,雲天勵飛、元象科技、思謀科技等高成長性企業支撐,一大批初創型企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先行立法促進產業
「其中,立法先行是重要的地方特色。」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文雅靖介紹,2022年9月,深圳發布全國首部人工智能產業專項立法——《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明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界定和產業邊界,並提出了創新產品、技術攻關、數據開放等多方面的支持措施。除了專項立法以外,深圳還出台了《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的若干措施》《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 年)》等政策,推動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有初企因成本轉場
文雅靖認為,比其他地區,大灣區有關人工智能產業的政策更加強調與港澳之間的跨境協同以及增強數據跨境流動。在跨境協同方面,與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不同,大灣區各城市在人工智能產業鏈的分工具有互補優勢,例如,香港因高校資源豐富在基礎研發方面有科研優勢,深圳聚集了華為、騰訊等頭部企業在應用轉化方面有優勢,而珠三角製造業基礎為人工智能硬件製造提供重要支撐。
近年來,文雅靖所在的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調研時發現,有一些人工智能企業要深耕大灣區,並以大灣區為支點開展全球業務;但也有一些企業在考慮「轉戰」北京、杭州、上海等地,主要考慮因素包括運營成本更低、基礎與應用等各類人才供給更強、政府企業服務更有針對性、初創企業政策支持更友好等。
「軟補貼」消除「硬障礙」
「有企業認為深圳的頭部企業集聚態勢明顯,一些補貼政策也傾向『補大、補強』,且前海、河套等不同區域政策差異性大,對企業識別難度增加等;而杭州等地雖然政策扶持力度不如深圳,但政策體系明確,這對初創企業帶來『專心搞科研』的安全感。」文雅靖建議,以深圳為例,應一方面增強政策的針對性與政策獲得的便利性;另一方面,要更加關注初創企業的新需求,通過增強企業服務等「軟補貼」方式,消除運營成本高的「硬障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