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紅
楚漢戰爭中,項羽部下有個猛人季布,特別善戰,屢次打得劉邦狼狽不堪。項羽自刎烏江、隊伍潰散,劉邦懸賞千金追捕季布,下令敢藏匿者罪及三族。季布走投無路,不願一死了之,冒充奴僕,被「賣」到魯地富人朱家的家中。朱豪俠仗義,閱人既多,早已窺破季布身份,卻不說穿,任由季布混跡於下人中,自己則急赴洛陽,游說劉邦身邊要人滕公夏侯嬰,窮盡財力、人力資源,為季布通關節。一番活動大見成效,季布不僅被劉邦赦免,還被召見和重用,日後成為大漢一代名將。季布的忍辱負重、善處死生為人稱賞,朱家的俠名也從此傳揚開來。
這個故事的結局,據司馬遷的記載是「(朱家)既陰脫季布將軍之厄,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史記·遊俠列傳》)
好一個「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人們讀到這裏,定會讚美朱家的「俠」,所謂「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其實還可以有一種闡釋,那就是朱家洞悉人性幽微的「智」。
人在微賤或困頓時,總會有些日後不堪回首的情事,一旦富貴,不願被人提及。陳涉變身為陳王,當年一起種地的哥們去看他,要是僅僅說幾句「吔,陳涉這個王當得好安逸哦」還無妨,要命的是他們口無遮攔,「言陳王故情」,大約就頗有些偷張家大叔棗子、看李家小妹洗澡之類的八卦,很掃陳王面子,陳王一怒,砍了窮哥們的頭。季布不是陳涉,但逃亡時穿了破衣,剃了光頭,脖子上套着鎖鏈,被人像牽狗似地牽着賣到朱府,實在有損八面威風的大將軍形象。朱家在尊貴了的季布面前出現一次,就重現一次難堪的往事,何苦來,還是不出現為妙。人一發跡就想美化當年,各種自傳他傳中,名教授小時多是神童,企業家三歲就會算賬,高官都沒穿過開襠褲,當了皇帝則連父親也不認,造些蛇啊龍啊的神話,偏要把自己說成人獸結合的產物,人同此心,古今一揆。
退一步說,季布是豪俠人物,成大事不拘小節,不介意當年的屈辱,但他卻欠了朱家一個還不起的人情。精明的國人喜歡說「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那湧泉之恩呢,何以為報?欠一斗米可還,欠一條命拿什麼還?若是牛二之類的潑皮,可以耍賴:「來來來,首級在此,你斬了去便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就難辦了。因此國人又想出一條「大恩不言謝」,不是不言,是根本就無法謝。負債,不好玩;負還不起的債,是無法平復的煎熬。煎熬既久,有什麼結果,我不知道,朱家知道,不然他不會選擇在季布面前自動消失。
並非我臆測前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人性的曲折幽深本來就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
想起過去看到的一個小故事:二戰時的德國,納粹迫害猶太人,一個猶太商人家族商量向非猶太人尋求幫助,兄弟二人意見不一。弟弟主張向父親資助發家的某銀行家求助,銀行家曾多次宣稱該猶太家族是他的恩人,有機會一定要報答;哥哥則認為應求助於在生意上幫助自己家族起步的一位木材商。意見無法統一,兄弟分頭行動,從此失去聯繫。多年後,由木材商冒死相助逃到日本的哥哥回國尋找弟弟,弟弟全家已死在奧斯威辛集中營。哥哥從納粹檔案中找到了舉報弟弟藏匿處的電話記錄,打電話的人,是那位銀行家。
該故事不知真偽,我是當寓言讀的。人性的問題,複雜,往深了想想,有點可怕。 (作者係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