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詐騙協調中心的防騙資訊。
●嶺南大學的防騙資訊。

香港文匯報記者親歷騙徒「作故仔似層層」

假冒官員的電話詐騙持續威脅香港社會,不少高學歷的港漂內地學生,因不熟悉本港環境慘成騙徒目標而損失大量金錢。不法之徒無孔不入,早在詐騙電話響起之前,騙局就已經開始。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先後親身接觸到兩種典型詐騙手法,包括收到自稱內地電信管理局職員的騙徒來電,對方不單掌握了記者的名字、身份證號碼及電郵地址等多項個人資料,要求確認身份及配合調查的語氣更是嚴肅認真,甚至鎮定地向記者提出可將談話內容錄音再向警署確認,對不了解騙徒套路的人來說可謂相當「真實」。●香港文匯報記者 茉瀅、莫楠

據特區政府資料,去年共錄得318宗涉在港內地學生的電話騙案,騙款達2.3億元,大部分涉及假冒公職人員和官員;今年至今亦收到16宗該類個案,涉款近2,000萬元,其中1宗損失超過900萬元。

有八成受害人是首年來港期間中招,可見騙徒是看準內地生初來乍到、人生路不熟的信息落差,透過嫺熟的手法,包括以受害人的個人資料掌握其心理以作詐騙。

假電信局:你的卡傳送詐騙信息

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有親身經歷,接到一通詐騙電話,對方以普通話自稱為內地武漢市電信管理局人員,稱正與香港警方聯手打擊詐騙案。對方一開始便能準確說出記者的姓名,但因其發音略顯奇怪,記者懷疑其只掌握相關拼音讀出,遂反問對方記者姓名具體是哪個中文字,對方隨即轉移話題,改為說出記者的電郵地址與身份證號碼資料以確認記者的身份。

其後,他指控記者的內地電話卡被舉報傳送詐騙資訊。當記者否認曾有內地電話卡時,他即不停反問記者,又聲稱該電話卡登記資料與記者身份資料完全一致。當記者提出或許有人盜取記者的身份信息時,對方立即以嚴肅語氣要求記者配合調查,又強調事件會有嚴重後果,試圖施壓。

當記者質疑他為何自稱是內地電信局職員卻使用香港8位數字的電話號碼致電時,對方故作鎮定地回應稱:「若不相信可將談話內容錄音,再向警署確認。」當記者表示會錄音時,他又轉移話題,圍繞電話卡展開「調查」。最終記者掛斷電話,但詐騙團夥仍窮追不捨,多次用不同號碼致電企圖繼續其騙局。

假公安局:索取銀行賬號及密碼

根據警方騙案警示,此類騙徒下一步便會轉駁至偽冒的內地執法人員指控市民干犯洗黑錢,並索取銀行賬號及密碼或要求轉賬進行騙財。

有來港讀書多年、曾參與在港內地學生組織的內地畢業生向香港文匯報表示,與本地人心有防範不同,剛來港不久的內地生並不知道騙徒能從不同途徑獲取其個人資料,當接到電話對方能準確道出自己姓名以至身份證等,第一印象已有較大機會信以為真。

他又透露,近年內地學生及家長群體出現一些關於出外升學匯款的討論,由於一般個人外匯額度為每年5萬美元(約39萬港元),而負笈境外的留學生若提供學校錄取通知、學費或生活費繳費等證明材料,則可在不佔用上述額度下匯款出境。網上亦有人提出,可利用此灰色地帶安排大額外匯離境。

內地生多家境佳 遇權威心虛服從

他認為,部分剛來港的內地生或受這些說法影響,當遇上偽冒內地執法人員以嚴肅且權威語氣指控以至恐嚇時,容易出現心虛繼而盲從對方,致令他們更容易上當受騙。

香港教聯會副會長兼立法會議員鄧飛認為,身處異地的內地生對香港環境欠熟悉,當接到冒充內地或特區政府官員電話或信息時,往往會「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進而陷入詐騙陷阱。

他提到,騙徒難以掌握本地學生的家庭經濟背景,但來港升學的內地生,除少數人獲獎學金,普遍內地生的家境較佳,詐騙分子或會瞄準這個群體的經濟實力,針對性地進行詐騙提高成功率。他建議特區政府及各大學,以更具體的騙案例子作素材,於內地生圈子中進行宣講教育,提高防騙意識。

防騙實用資訊一覽

電話詐騙手法層出不窮,為免落入騙徒圈套,來港內地學生以至全體市民都需要提高警惕。多所大學及警務處反詐騙協調中心都提供實用防騙貼士,現整理如下供參考,避免財物損失。

電話詐騙常見手法

假冒機構致電:

1.騙徒以預錄語音致電市民,聲稱來自速遞公司、銀行、政府部門等機構,要求市民選擇語言,並轉駁至假冒的內地執法人員。

2.騙徒聲稱市民在內地涉嫌違法,需提供網上銀行資料進行快速審查以「洗脫嫌疑」。此過程中,騙徒甚至能展示市民的個人資料(如相片、姓名及身份證)。

誘導下載程式或輸入資料:

1.騙徒要求受害人下載指定應用程式,或進入偽冒網站並輸入銀行資料。

2.受害人最終可能被盜取銀行戶口內存款,造成嚴重財務損失。

電話詐騙的防範貼士

●勿輕易透露個人資料:騙徒常設法哄騙市民交出身份證號碼、銀行戶口號碼及密碼等敏感資料作不法用途,令市民蒙受金錢損失甚至承受法律責任。

●勿貪小便宜:騙徒可能以小利誘惑減低受害人戒心,例如要求完成下載指定手機App的任務或其他指示,最終誘騙金錢。

●保持冷靜,不要慌張:騙徒利用恐懼心理,自稱執法人員、政府或銀行職員,聲稱市民涉法律或財務問題,藉此騙取資料或金錢。

●避免接聽來歷不明的電話:特別是以「+852」為首的電話。

●切勿點擊不明連結:不要下載來源不明的應用程式,也不要在不明網頁輸入個人資料。

●注意:執法部門或政府機構不會以預錄語音形式致電市民,亦不會要求提供網上銀行賬戶、密碼或款項以證「清白」。

應對可疑電話的建議

●使用「防騙視伏器」:可在此工具中輸入對方電話號碼或社交媒體賬號,評估風險。

●致電反詐騙協調中心:香港警務處反詐騙協調中心提供24小時電話諮詢熱線「防騙易18222」,市民可隨時求助。

●緊急情況請即致電999:如遇緊急危險,請立刻報警求助。

重要提醒

●執法部門或政府機構不會要求市民交出網上銀行資料或款項。

●若接到可疑來電應立即掛線,並向相關機構查證以核實對方身份。

資料來源:本港各大學及警務處反詐騙協調中心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茉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