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機交互技術企業Rokid CEO:「資歷」在創新行業談不上是加分項
編者按:ChatGPT、Sora、DeepSeek……連續三年春節,AI都是輿論場討論最熱烈的話題之一。
今年的主角換成了中國科技企業,我們也從「看煙花的人」,變成了「放煙花的人」。就如「深度求索」這一企業名稱所直白表達的,「科技奇襲」的背後,最大的關鍵詞是創新——改變行業發展範式的原始創新。
在互聯網上熱烈反響的背後,科技企業人士對DeepSeek的「橫空出世」有獨到視角。香港文匯報訪問了內地多位年輕的科技企業負責人和關注相關議題的學者。他們稱得上是DeepSeek的同路人,在訪談中分享了更為深入的觀察。
半導體行業分析研究機構SemiAnalysis在最近一篇關於DeepSeek的文章裏提出,「深度求索只從中國招聘人才,不看重過往資歷,高度關注能力和求知慾。」有關DeepSeek年輕團隊的報道,在過去一周成為社交媒體熱點話題。「DeepSeek的破圈,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年輕科創人才的力量。」專注於人機交互技術的產品平台企業靈伴科技(Rokid)創始人兼CEO祝銘明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說。2024年年底,Rokid與DeepSeek、宇樹科技、遊戲科學被媒體譽為「杭州四小龍」,作為行業頂尖的科創企業,他們在人才的招募和儲備上有着共同的特點——更看中能力,而非資歷。
「資歷在像我們這樣的創新型企業裏,不能說是減分項,但絕對談不上是加分項。」祝銘明解釋道,「首先,以我們所專注的AR眼鏡行業為例,它本身就沒有所謂的經驗,就算有,也是被推翻的、過時的經驗。其次,那些已經做出成果的行業大佬,通常會佛系一點,沒有年輕人那種取得成績的強烈慾望,也缺乏了探索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香港文匯報記者 俞晝 杭州報道
「年輕、聰明、理工科、經驗少」是Rokid團隊成員的核心畫像。「剛開始做AR眼鏡時,我們的初創團隊裏就有20多位博士生,基本上都是畢業一兩年的年輕人,不拘泥於相關行業,但以理工科為主。」祝銘明回憶道,每次面試,除了考察對方解決問題的能力,他都會拋出兩個同樣的問題:在你過往的人生中,最令你驕傲的事是什麼?最令你遺憾的事又是什麼?
將工作當成有趣挑戰
「是不是很感性?但大多數情況下,我都能得到正確的結果。」祝銘明笑了起來,他坦言這兩個問題能確認對方是否與公司的價值觀一致,「Rokid需要的是一群沒有經歷過社會『毒打』的年輕人——他們將工作當成有趣的挑戰,即使熬夜敲着一行行最基礎的代碼也依然激情四射;他們勇於探索從未有人踏足的領域,渴望成功卻也無懼失敗。」
儘管這些品質聽起來有些過於完美,但「杭州四小龍」的橫空出世,背後便是高質素團隊的澎湃力量。強大的人才隊伍同樣是宇樹科技自信的關鍵。作為人形機器人賽道的佼佼者,宇樹科技研發團隊的平均年齡同樣不到30歲。「杭州的人才政策吸引了很多科技創新型人才來到這裏,為公司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宇樹科技人事總監趙博識表示,作為回報,公司努力為員工提供成長的平台,讓他們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其實公司最早的產品並非AR眼鏡,而是智能音響。」2014年,看好「人機交互」前景的祝銘明辭去阿里巴巴M實驗室負責人的工作,在杭州創立Rokid。「當時我們就做了兩個實驗室,一個是在國內的A-lab,主要負責語音交互系統的開發;一個是在硅谷的R-lab,主要負責AR的研發和應用。由於國內的實驗室成員全部是博士,還被公司內部稱為『博士團』。」
研發變陣也無人離職
在「博士團」的攻堅下,Rokid第一款產品Alien音響很快便批量生產。沒想到的是,伴隨着智能音箱的熱銷,大廠紛紛入局,很快便將價格打至百元以下。「我們是家小公司,打不起這樣的價格戰。」
不做智能音響,還能做什麼?祝銘明僅用了一周的時間,便宣布將公司重心放到AR眼鏡上。「轉型是非常痛苦的,畢竟智能音響我們已經做出來了,但AR眼鏡怎麼做還飄在天上。」祝銘明感慨道,在研發AR眼鏡的一年多裏,「博士團」無人離職,大家都改變方向重新出發。「好在兩者的底層技術是相通的,這也是我們敢於轉型的底氣。」
目前,Rokid旗下研發的AR眼鏡包括Glass、Vision、Air、Max系列,均內置了AI助手,戲劇性地完成了A-lab與R-lab的再次融合。「今天的Rokid已經不再懼怕競爭了,哪怕大廠入局,做出更便宜的產品,我們依然不用擔心。因為與智能音響相比,AR眼鏡的目標客戶是對價格並不敏感的中高端消費者,我們只需要專注產品的質量就可以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