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傲冬 民建聯秘書長
正值財政預算案公眾諮詢階段,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表示,過去兩個財政年度出現了財政赤字,認為改善公共財政的關鍵需以節流為主、開源為輔,以維持及提升公共服務,做到扭虧為盈。事實上,特區政府可透過槓桿效應實現精準節流,輔以人工智能演算解鎖市民消費大數據的潛藏金脈,再以「香港IP文化庫」串聯起非遺技藝等產業鏈做到開源。這不僅有利於培育城市的文化根基,同時提升了各產業的經濟效益、激發市場活力並重塑文化氛圍,令香港的城市形象更具活力和魅力。
推出優惠創周邊經濟效益
縱使現時特區政府財政是以節流為主要方向,但即使在緊縮開支的情況下,文藝乃至其他產業也應受到一定支持,以健康發展。特區政府可以「槓桿效應」推動文藝產業,通過政策引導、資源整合、跨界協作等手法激發市場的活力。具體來說,是將原有的資源整合再分配,將全港數十幢空置校舍轉型為「衛星文化樞紐」,宣傳香港18區特色各異的文化;降低行業的准入門檻,鼓勵更多人才和資本接觸到文藝產業,從而引導多元創意的投入;推行「藝文場館夜經濟計劃」補貼營運成本,並結合美食市集與交通優惠等,創造出多倍的周邊經濟效益。
節流固然重要,但還需要開源才能推廣旅遊、文化、零售等產業大放異彩。特區政府可整合電子支付工具數據,精準分析市民、旅客的文化消費軌跡和動態調整資源,建立「文化消費大數據平台」,形式可參考新加坡的「智慧國2025」,透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優化城市運作、提升市民福祉,從而提高國際競爭力;將文藝產業嵌入「旅遊+消費」生態鏈,創造經濟乘數效應。以深水埗為例,將該區的新布藝市場、嘉頓山日落,加上當區有特色的書店、咖啡廳和唱片店等串連成為「文青路線」,將其綑綁並推出文化套票,每售出1張票券即可帶動周邊商戶的發展。另外,香港也可參考韓國推出的「文化商品券」,先嘗試每季派發200元等較小的面額並設定限制,讓市民在購買本地文創商品後才能解鎖其他旅遊景點的折扣(如遊樂園門票減50元),不僅刺激了本地小商戶的消費,還能帶動旅遊業,最終反哺文藝產業;台灣的「霹靂布袋戲」也是一例,其在授權手遊和潮玩後年收入便逾3億元新台幣。
發展具香港特色非遺項目
事實上,特區政府可嘗試結合自身文化製作出一系列人物或品牌IP,如以粵劇為核心IP推出文創,而筆者也多次提出發展具香港特色的非遺項目成為本地IP,以創造出更多經濟效益。當局亦可成立「香港文化IP庫」,整合香港可用的IP資源,免費授權中小企業開發周邊商品,當中特區政府抽1%作管理費,而商品收益的5%回饋予原創者,以創造文藝與商業共贏。
當西九戲曲中心的水袖拂過維港夜景,當深水埗的霓虹燈箱化身沉浸式劇場,這些文化漣漪激發的不只是攀升的消費數字,更是市民對城市脈動的重新感知。香港正站在產業轉型的十字路口,文藝產業不應被視為財政緊縮期的犧牲品,而是需定位為「社會情緒的調節閥」與「創意資本的蓄水池」,透過槓桿效應節流,並通過大數據等高科技賦能、成立文化IP庫等,令文商旅產業聯動以達到開源,讓這座城市的文藝根萌芽並長出新的經濟形態,這才能形成真正屬於香港人的「精神主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