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過敏症發病率比疫情前出生的嬰兒增加了46%。(中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菌群團隊的大型研究發現,疫情期間出生嬰兒過敏症發病率,比疫情前出生的嬰兒增加46%。團隊相信過度清潔消毒增加濕疹等過敏症風險,尤其是在成長初期的兒童缺乏接觸特定微生物,會干擾免疫系統的正常發展,或會增加患上多種過敏症或免疫疾病的風險。

腸道微生態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一旦失調會增加過敏症的風險。中大團隊分析了1,152個兒童數據,發現疫情期間出生嬰兒過敏症發病率,比疫情前出生的嬰兒增加46%,再比對700個嬰兒糞便樣本分析,發現前者的的腸道菌群的物種多樣性和豐富性降低,且明顯缺少了建構免疫功能的天然抗菌肽基因(antimicrobial peptide resistance genes)。研究結果最近於國際腸胃學期刊《Gut Microbes》發表。

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黃秀娟指,過度乾淨其實對免疫系統反而是不好,尤其是嬰兒出生首一百天的黃金時期,是最好建立健康的免疫系統,需要接觸很多不同的細菌、病毒等等。

患者Venus受濕疹困擾經已5年,曾歷嚴重濕疹,前臂發紅、出水,疫情時經常使用消毒用品,令皮膚更易過敏,「自己是有少少潔癖,疫情期間不斷使用消毒洗手液,噴家具周圍環境,自己的手都會在吃飯前後用消毒酒精。」去年11月因受工作壓力、飲食及作息習慣影響,更出現濕疹大爆發,抓至出血出膿,雙腿腫了兩三倍,甚至不能行走。後來她透過中藥、改善飲食及作息習慣和服食中大研發的益生菌配方「內外調理」,約二至三星期後皮膚狀況開始改善。

中大醫學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梁廷勳提醒正常人洗得手多都會乾,還會紅,特別是濕疹患者更甚,「本身已經較少那些所謂屏障蛋白,洗走油脂,令皮膚更乾。」

團隊提醒市民要審視疫情後的消毒習慣,家長避免矯枉過正,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環境,去改善腸道微生態發展,以減低他們日後成長遇上的過敏風險。

濕疹患者Venus(右)曾歷嚴重濕疹,前臂發紅、出水,疫情時經常使用消毒用品,令皮膚更易過敏。(中大供圖)
濕疹的嚴重程度可以透過皮膚的泛紅、厚度、乾燥程度,以及損傷、出水等多個指標作評估。Venus在濕疹大爆發期間的前臂濕疹狀況(圖中黃圈示)是最嚴重的10分,而現時已大大改善至2分,只剩下泛紅及乾燥的情況。(中大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