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築機械人的引入為香港建築業開啟了一扇新大門。右起:張亮、陳劍光及趙松波。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機械人以雷達掃描牆面,並按預先輸入的圖紙,自動完成髹漆工作。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房委會引入的打磨機械人。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機械人均勻將單位髹上油漆。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木又 攝
●房委會引入全港首部多功能建築機械人「建築三一萬能俠」。圖為小號機械人示範噴漆工序。 香港房委會 圖片

髹油快人手四倍 大量應用有望節省七成人手三成成本

香港人力密集、工序繁雜的建造業漸出現技術革命,採用各類智能機械人應對行業的人手老化、青黃不接等問題。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走進上水新區一個正興建公屋的地盤,直擊工地引入智能建築機械人進行髹油、打磨等工作。該工地機械人髹油的效率,比人手提升近四倍,按一般公營房屋約24戶一層推算,機械人團隊比工人團隊節省七成人手,有助加快項目的交付,解決工人短缺及老齡化問題,以及減低工業意外風險。工地負責人表示,現階段只有少量機械人協助建屋,興建成本因此降兩成,日後若大量投入應用,公帑建屋成本最少節省三成。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

走進位於上水的公屋工地,一部智能機械人正有條不紊地執行牆面髹油的工作。它以雷達掃描牆面,根據預先輸入的圖紙,精準地避開燈具、窗戶等障礙物,自動完成髹漆工作。在隔壁一個單位,另一部機械人正進行批灰和打磨天花板。

項目承辦商兼香港油漆業商會榮譽會長陳劍光向香港文匯報記者介紹,由機械人進行髹油工序,效率遠比人手髹油高,「每天可以處理1,300平方米的牆面,人手每日通常只能完成350平方米,效率提升近四倍。」

除了公營房屋工地,位於數碼港的寫字樓工地裏,美誠工程董事趙松波也引入三部智能機械人,正進行髹漆工程。趙松波說:「我們的機械人主要用於寫字樓內的天花板及大面積牆面的髹漆及打磨工作,特別是高空作業,機械人能有效減少工人的安全風險。」當地盤工人看着機械人自動運行工作時,現場隨即響起一片驚嘆聲。

減辛削繁增效 有助吸引新人

這兩位行業先驅者率先引入機械人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陳劍光坦言:「我們行業老齡化問題嚴重,年輕人不願意入行,引入機械人不僅能提升效率,更能吸引年輕一代,讓行業重現活力。」

趙松波對此表示認同,並補充道:「我們的行業需要轉型,機械人能讓危險和繁重的工作交給科技去完成,讓工人專注於更有價值的部分。」

這次技術升級並非小成本的嘗試。趙松波投資了約330萬元引入三部機械人,但由於有政府七成資助,他實際支出約100萬元,「雖然初期投資高,但我們預計兩到三年內可以回本,因為效率提升得太明顯了。」

機械人能應付建築業不同工序需要,以髹油為例,一般工人最頭痛的工序是髹天花板,舉頭工作大半天可能對工人造成肌肉勞損,但機械人沒有這種苦惱,保持同一個姿勢動作大半天也不會有疲態。

這套自主級建築機械人的研發商是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其亞太事業部總經理張亮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工程從業員長期身處噪音、粉塵等惡劣的工作環境,工作甚是辛苦、危險與不體面。我當時就想,是否可以用高科技來改變這一切?」

助工人轉型 專注高技術發展

他強調,每一次新技術的引入,都會帶來行業格局的變化,「機械人技術並不是要取代工人,而是幫助工人轉型,讓他們從繁重、危險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專注於更高技術含量的工作。」

回憶機械人早期的應用,張亮坦言,曾有工人擔憂「飯碗」被搶而惡意毀壞機械人,除了人為的阻撓,團隊還遇到技術挑戰。「我們首批送入地盤的機械人,基本都被複雜的環境折磨。」

例如,為了令到機械人能在複雜的地盤中行動自如,他們曾設計過一款蜘蛛型的機器人,後因壓力過大,爬樓梯時連樓板都踩破。研發團隊後改用一款打印機械人,可以支撐在樓頂,將整棟樓打印出來,但因法規不允許,最終未能投入應用。

這些失敗經驗讓他們意識到,新事物要成功,不但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關心人類的感受,以及要和法規緊密結合。經過數年的努力,團隊逐步克服了人為及技術上的困難。步入研發的第三個年頭,工人亦開始明白與其力抗新時代的來臨,不如迎合新時代,慢慢參與轉型,並發現機械人確實能減輕勞動強度,提升工作的體面性。

「好難忘有個工人同我講,與機械人合作後,不僅收入增加,還能夠更體面地做完每日的工作,並自豪地向兒子講:『你爸爸是機械人駕駛員』。」張亮說,這種為用戶帶來的切身好處,為機械人在建築地盤的普及應用打開了新的局面。

對機械人在香港市場的前景,張亮充滿信心,「香港的建築業工資高,政府對標準化和安全性的要求也高,為應用機械人提供了理想的土壤。」他特別提到,香港的公共住房建設,由於戶型單一,非常適合使用機械人施工,「油漆機械人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它已經在香港的地盤中應用,取得顯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