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黨公布「香港陌生和無來電顯示的電話」問卷調查。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僖)電話詐騙愈演愈烈,最近僅兩名內地來港留學學生,已被冒充內地執法人員的騙徒轉走逾千萬元港幣。警方統計,去年首季電話騙案涉及騙款已飆升三倍,涉款逾7.8億元。自由黨東區區議員曾卓兒表示,平均每月都受到5、6宗求助,其中不乏年輕人,當中有受害者損失的金額高達3,000萬元。有見於此,自由黨於去年12月3日至今年1月13日進行「香港陌生和無來電顯示的電話」調查,成功取得了2139份有效電話問卷,發現85%市民幾乎每天都收到陌生、或無來電顯示電話,許多涉及詐騙。自由黨呼籲市民小心陌生電話、要由第三方核實對方身份,以及安裝APP阻截涉騙電話。

自由黨這次調查發現,接近5成(1039位/48.6%)受訪者每天收到1至5次陌生和無來電顯示的電話,約3成半受訪者每天收到6次或以上此類電話。逾4成受訪者會接聽這些來電,接近4成(818位/38.2%)受訪者為防止被騙或被騷擾,一律拒絕接聽陌生和無來電顯示的電話來電。97%的受訪者表示受到此類電話影響,逾3成受訪者認爲這些電話對他們的生活造成滋擾,影響接聽有實際需要的來電,並增加誤墮騙案風險。

接近6成受訪者(1282位/59.9%)認同,政府應資助或協助有需要安裝辨別可疑來電的APP。逾5成受訪者(1146位/53.6%)沒有聽過防騙視伏器,而即使有安裝應用程式,但也有近3成受訪者(256位/29%)表示自己沒有使用。在372位有安裝和使用防騙視伏器的受訪者中,有逾7成受訪者(274位/71.6%)認爲應用程式,能幫助阻截可疑來電。逾6成受訪者(236位/63.4%)表示「防騙視伏器」提供的資訊及「可疑來電」警示,有助減低詐騙及網絡安全風險。

曾卓兒表示,每月為街坊提供2次免費法律援助,約三分之一的求助個案都關於電話詐騙,即平均每月都能收到5、6宗求助,其中不乏年輕人,曾有來自內地年輕女性聽信冒稱內地官員電話,轉走高達3000萬港幣到「警方戶口」,由於不信警方能幫助追回款項,加上種種原因,而選擇不報警。自由黨南區區議員梁進亦表示,過去一年約接獲五、六十宗電話詐騙求助個案,其中七八成人選擇不報警,他們出於羞愧心理或認為「報警無用」,即便經勸說後選擇報警,但已是事發後一兩日,騙徒已將錢款轉至海外戶口,追回機率渺茫,錯失「錢還在本地」的「黃金時機」。

區增選委員林澤輝認為在成本效益可控下,政府應資助市民、特別是65歲或以上的長者安裝辨別可疑來電的應用程式。自由黨立法會議員李鎮強建議電訊公司,研究能否在售賣電話前預先安裝相關減低和阻截陌生來電的應用程式,以協助市民降低受騙風險,並提醒市民遇到可疑電話時,必須立即致電防騙熱綫18222。自由黨港島地區執行委員會主席、東區區議員阮建中表示,現時人工智能盛行,令騙徒無孔不入,騙徒方法層出不窮,促請政府當局就人工智能和科技方面的騙案加強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