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調查發現,27%受訪中學生自認「躺平」。 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弦 攝

27%受訪中學生自認「躺平」 團體籲參與不同職業體驗

「躺平」現象自2021年起於年輕一代盛行,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女青)昨日公布一項研究發現,「躺平」出現年輕化趨勢,多達27%受訪中學生自認「躺平」,當中41.2%更稱已「躺平」超過一年,不少更是初中生。與社會普遍認為「躺平」就是不思進取的看法不同,女青調查發現大部分自認「躺平」者並非單純感到前路無望或無方向,而是經過多番努力但不成功,平衡利弊後才覺醒與主流的上進和物質主義價值觀斷捨離,尋求簡單、自由與舒適的生活。女青建議家長了解及接納子女的想法,社會亦要尊重中學生多元選擇,並應鼓勵中學生參與不同職業體驗。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

女青於去年9月至11月成功訪問了990名中一至中六學生,27%受訪者感覺自己已經「躺平」,當中21.7%更自稱已「躺平」超過3年。研究亦發現,中學生心中的「躺平」在學業、家庭、人際關係、經濟、社會等方面都有一套見解,經思考後決定以個人感受為優先。除了追求舒適生活的舒適型躺平,亦有受訪者認為自己是曾努力但不成功、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機會很少的無望型,以及認為對畢業後的出路沒有清晰方向、未知自己興趣的無方向型躺平。

18歲的阿偉昨日於記者會上分享時自稱於中三開始「躺平」,「那時正值疫情間認真上網課,但經常被父母誤會不專心聽書而走去打機,加上曾花許多時間用功溫習卻始終追不上學業進度,家長及教師又似乎只見到我成績差而看不到我背後下的苦功,最終我改為抱着『不溫書反而無壓力』的想法開始『躺平』。」

「躺平男」實習悟如何幫人

中六畢業後,阿偉就讀社會服務相關的基礎文憑課程,希望日後可找到一份輕鬆、無壓力、環境友善及能維持生計的工作。他曾參加女青的短期試工計劃,於綜合社會服務處實習時看到社工如何幫助市民,認為很有意義,日後希望做與社會服務相關的工作。他說:「以後找到感興趣的事情,可能會改變『躺平』的想法,為之努力及付出。」

女青總主任(青年及社區服務)郭義聰指出,「躺平」主要是學生面對壓力、失敗和挫折的方法,因此尋求在日常生活所欠缺的滿足感以及被看見、被認同的感覺,但非年輕人專利。他續說,不少青少年視「躺平」為暫時的理想狀態,但並非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或對人生感到絕望,「其實這種想法亦不是恒久不變,只要下一個機遇來到,他們仍願意繼續嘗試。」

倡社會尊重學生多元選擇

他建議家長先了解及子女的想法,主動探索其生涯規劃;社會亦應尊重中學生多元選擇及發掘其興趣與性格特質,鼓勵他們參與不同職業體驗,協助他們建立人際關係技巧及體驗職場文化,例如參與短期就業或試工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