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華在家鄉東莞。 作者供圖

吳志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

我祖籍廣東東莞,祖上幾代居於厚街鎮白濠村,以務農為生,但田地不多,生活艱苦。父親於19歲時獨自來港謀生,落地生根,娶了蜑家人的母親,生了7個子女。父親未讀過書,當苦力為生,收入微薄,養妻活兒,殊不容易。父親侍母至孝,每隔兩三年就返鄉探親,見見母親和弟妹。我是長子嫡孫,是省親團的中堅分子。有時父親盤川不足,會徵用我們的小積蓄,我們也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現時坐高鐵去虎門站只用40分鐘,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返鄉要花上大半天時間,轉乘多輪交通工具,殊不容易。父母親兩人大小行李兩肩挑,我們小朋友也要幫忙。在農村生活物資匱乏的日子,我們送贈的衣物和食物,為鄉親帶來不少的歡樂。當時衣物入境是要徵稅的,為減輕稅款,父親總叫我在過關時穿上十件八件衣服。曾有關員問我大熱天為何穿這麼多衣服。父親回答得體,說這孩子身體不好,怕冷。

國家改革開放的成效在農村立竿見影,老百姓的生活明顯改善了,我們返鄉的行裝也減輕了。東莞有世界工廠之稱,我的表弟妹也不再種地了,有的打工、有的做些小生意。村鎮政府每月都發放生活津貼,收入來自台商、港商使用土地建工廠的租金。政府更撥出部分土地,供村民認購,作蓋房子之用。在村裏首次舉行的賣地會,父親幸運地花了8,000港元買了一塊120平方米的土地,我們土法上馬,以DIY方式興建了一幢3層高的小民房,由妻子繪畫建築圖則,僱用當地民工興建。這間「吳家小舍」成為我們30年來省親、度假和掃墓的安居之所。

每年清明節我都陪父親返鄉掃墓,慎宗追遠,親情、鄉情代代相傳。我家的祖墳位處山上,山路崎嶇,年邁的父親甚感吃力,但他仍堅持上山,見見亡父亡母和列祖列宗。直到他90歲時實在走不動了,只得在山下守候。父親於幾年前去世,加上疫情影響,我們已有幾年沒有返鄉。上周已和90歲的母親約好,今年清明會一起返鄉祭祖,以續父親的心願和鄉情。

早前東莞巿委書記到訪我館,告知家鄉的文化建設大計,感到十分興奮。之後回訪東莞,並參觀了東莞市博物館新館工地,與市委分享了博物館規劃和運營的經驗,我特別提出博物館須與文化旅遊緊密結合,以及年輕化,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博物館工作。新館由建築大師何鏡堂設計,他也是東莞人。他將山水意象融入一座以嶺南庭園為設計概念的現代博物館建築,立足於傳統和現代的對話。東莞市博物館新館將是歷史和藝術綜合性的城市博物館,主題將涵蓋考古、歷史、人文、藝術、教育,以多元角度、立體地呈現莞邑文化、嶺南文化、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是東莞發展為文化強市的重要文化設施。作為東莞人,作為文化人,我對東莞新館充滿期待。

家鄉由田連阡陌,變為工廠之城,再變為文化之邑的願景,這也是國家復興之路的寫照。在解決人民生活溫飽和國家領土完整的關鍵問題後,國家現努力於堅強人民的文化自信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從強國發展為大國,提出全球發展、安全和文明倡議,從全人類共同福祉出發,倡導同球共濟,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這展示了我們中國人家國天下的胸襟,以及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氣度。

滄海桑田,我目睹家鄉半世紀的巨大變化,經濟產業變得更興旺,景觀和生態變得更美、更宜居,人民生活變得更富足、更幸福,鄉風變得更文明。但變中也有不變,初心不變,鄉情不變,香港與內地血脈相連、守望相助的情誼始終如一。(本欄目逢周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