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承忠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客席講師
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面對全球航運業數碼化轉型的浪潮,運輸及物流局與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簡稱LSCM)正積極推進「港口社區系統」(PCS)的建設。建設智慧港口不僅能提升港口營運效率,更能鞏固香港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樞紐地位,實現航運物流業的可持續發展。
香港作為全球第四大船舶註冊地,在發展智慧港口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完善的航運基礎設施、發達的金融服務體系、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豐富的航運專業人才,都為港口社區系統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背景下,香港更需要通過數碼化轉型強化其樞紐地位,加強與大灣區港口的協同,擴大服務腹地,提升競爭優勢。
節省港口貨車往返停留時間
在過去20多年,香港在數碼化基礎建設方面已有深厚積累,目前已建立多個數碼化平台,為港口社區系統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其中包括有道路貨物資料系統、貿易單一窗口及由香港機場管理局開發的香港國際機場貨運數據平台。特別是後者自推出以來,透過區塊鏈技術實現了多項創新應用,包括電子提貨單系統,大大提升了空運物流效率。以國泰貨運站推出的電子提貨單方案為例,該方案不僅加快了進口取貨流程,還提高了安全性和透明度,同時顯著減少了紙本文件的使用。這些成功經驗為「港口社區系統」的發展提供了寶貴參考。
根據規劃,「港口社區系統」將於2025年底前完成構建。該系統將具備貨物實時追蹤、運輸資訊即時更新、電子文件存取、港口數據分析等核心功能,促進航運、港口及物流業持份者信息互聯互通。從目前的試行計劃來看,已有92家公司和195個用戶參與,共同追蹤637批貨物和998個貨櫃,反映業界對此系統抱有很大期望。系統的成功實施將有助於提升香港港口的整體競爭力。
從國際經驗來看,成功實施「港口社區系統」的港口均取得顯著成效。以荷蘭的PORTBASE系統為例,該系統每年為物流企業節省2.45億歐元,同時減少3,000萬公里的貨車往返里程,有效降低環境影響並提升營運效率。非洲科托努港的經驗同樣印證了數碼化轉型的價值,通過系統實施,該港口將貨車停留時間從269小時大幅縮減至3小時,極大改善了港口服務質量。
然而,推行新系統面臨兩大主要挑戰。第一個挑戰是前線操作人員的接納度問題,包括傳統作業習慣的轉變、對新技術的適應等。為應對這一挑戰,有關方面需要加強培訓支援,提供充分的技術指導,建立完善的用戶反饋機制,並持續優化系統界面,使系統更加便於使用。第二個挑戰是如何擴大企業參與度。提供費用優惠,加強宣傳推廣,以及透過具體案例展示實際效益,能吸引更多企業加入。
促進供應鏈金融發展
為了增強系統的實用性和吸引力,「港口社區系統」應考慮提供以下的增值服務。首先是金融信貸評估功能,通過分析企業在平台上的物流航運數據,為金融機構提供更全面的風險評估依據,促進供應鏈金融發展,幫助中小企業更容易獲得融資支持。其次是全鏈條碳足跡追蹤功能,此功能不僅配合特區政府發展綠色航運的政策方向,更能協助企業實現減碳目標,提供準確的碳排放數據,支持企業撰寫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報告。
展望未來,港口社區系統的全面實施將為香港航運業帶來深遠影響。在短期內,系統將有效提升營運效率,降低營運成本,改善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從長遠來看,這一系統將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綠色發展,強化區域合作,進一步鞏固香港的航運樞紐地位。
香港「港口社區系統」的建設是一項重要的策略性舉措,需要特區政府、業界和各持份者的共同努力。透過整合現有數碼平台,加入創新的增值服務,並妥善應對實施過程中的各種挑戰,香港定能在全球航運業數碼化轉型的浪潮中把握機遇,開創發展新局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