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靜怡 珠海報道)長年氣候溫暖的粵港澳大灣區,竟然率先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極地破冰船。作為中國唯一擁有極地破冰船的高校,中山大學今年牽頭「中山大學極地號」2024年北冰洋科學考察,實現北極高緯度中央區無人無纜潛水器冰下自主觀測。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趙羲說,未來也會考慮與來自香港等地大灣區高校合作,共同開展極地研究。
「過去100年,全球氣溫上升約1.5攝氏度,而北極升溫卻是全球的二至三倍。北極海冰在快速消融,平均每年消失將近1個廣東省的面積。根據模型預測,2030年北極或將迎來『無冰之夏』,這將徹底打破北極氣候的穩定性,極寒和酷暑天氣將更加頻繁。」趙羲介紹說,今年的北冰洋科考,中大實現冰下自主觀測,獲取了冰底、海底地貌和溫鹽深剖面等珍貴數據。這些數據為研究北冰洋環境變化提供了重要支撐。這次考察70%以上的科研設備為國產製造。至於極地號的下一站,計劃於2025年春節期間出征渤海冬季海冰區,繼續探索北極氣候對中國冰區的影響
趙羲表示,目前在大灣區高校中,以極地科研為研究的並不多。她期待未來通過與港澳高校的合作,在信息處理和遙感等領域開展交流,在極地領域「破冰」合作。
粵港澳「一小時科研圈」 極地合作不受限
粵港澳「一小時科研圈」正在讓科研不再受地理空間限制。在中山大學微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實驗室內,幾名穿着保護服的學生正聚精會神地處理芯片技術。隨着AI的飛速發展,對芯片等硬件基礎設施的需求日益增加。學院一位實驗室負責人透露,他們正與港澳高校在先進傳感器設計領域密切合作。「我們與香港團隊優勢互補。他們擅長算法研發,而我們專注硬件製造。」該負責人指出,由於交通便利,粵港兩地學生可以實現高效互派,合作實驗也能快速推進。「硬件性能的優化需要依託先進的算法支持,雙方聯手才能實現突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