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思勖墓的壁畫《樂舞圖》 資料圖片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馬球圖》 陝西歷史博物館
●出自章懷太子墓的壁畫《捧盆景侍女圖》 陝西歷史博物館
●章懷太子墓中有大量壁畫 資料圖片
●出自章懷太子墓的壁畫《觀鳥捕蟬圖》 資料圖片
●出自章懷太子墓的壁畫《客使圖》 陝西歷史博物館

在千年古都西安的地下,埋藏着一段段豐富多彩的唐代生活史詩。這些故事並未隨時間消逝,而是被精心繪製於唐墓壁畫之上,等待着後人的發掘與解讀。從激情四溢的馬球賽事,到旋轉飛揚的胡旋舞姿,再到冰爽可口的酥山甜品,唐墓壁畫不僅展現了唐代民眾的娛樂消遣,更折射出當時社會的繁華與多元。讓我們一同穿越時空,通過這些壁畫的紋理與色彩,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生活氣息與文化韻味。●香港文匯報記者小凡綜合中新社報道

中國古代最早的墓葬壁畫發現於西周時期。歷經漢代墓葬壁畫的發達,唐代墓葬壁畫達到又一個高峰,其與墓葬規模、隨葬品等一併成為墓主人身份等級的重要標誌之一。作為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區域,有19位皇帝及數千位皇親貴戚、高官要臣埋葬在陝西西安及周邊地區。目前,該地區是中國唐墓壁畫最為集中、發現數量最多的地區。

建築風格獨特、人物簡約傳神、器物特色鮮明、山水簡潔明快……在陝西歷史博物館,近600幅唐墓壁畫描繪了彼時儀禮規範、生活習俗、娛樂方式與建築風格。作為研究唐代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唐墓壁畫好似無數扇窗口,向人們敞開千年前的世間乾坤。

《馬球圖》重現唐代風靡運動

足球隨腳法滾動、跑道上掠影不停……清晨的陝西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內,常有人在此晨練。而在千年前的同一片場地,也曾揮灑過同樣的運動熱情,彼時盛況雖難再現,卻被記錄在了一幅深埋地下的壁畫上。

開闊草地上,人們手持一端呈彎月形的長棍,縱馬追擊着滾動在地上的小球,正為使球進洞得分爭相疾馳、拚搶。與曲棍球的球棍形似、高爾夫球的規則相仿、棒球的擊球手法相通,這場令球員們熱血沸騰的賽事,正是唐代的全民運動——馬球。

「牽繮絕尾施新巧,背打星球一點飛。」走進陝西歷史博物館唐代壁畫珍品展,透過唐章懷太子墓壁畫《馬球圖》,昔日馬球場上的緊張激烈,千年前人們對體育競技的熱情追捧,無不在唐代畫師嫺熟的繪畫技巧和匠心獨具的藝術構思中一一再現。唐代民眾對馬球運動的熱情,也在大明宮遺址出土的馬球場奠基石上留下烙印。

「唐代從皇帝到百姓都打馬球,在當時,這項運動還有專業團隊,也有隊服和計分規則。」陝西歷史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賀達炘介紹,唐代馬球運動十分普及,甚至出現「驢球」「步打球」等替代馬球的運動方式,「唐墓壁畫描繪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作為唐代的全民運動,馬球得以呈現。」

《樂舞圖》反映絲路文化融合

唐代宦官蘇思勖的悠閒時刻,從一場音樂會拉開帷幕。舞者以胡旋舞之姿翩然旋轉,環繞四周的樂師們或坐彈箜篌,或跪拍銅鈸,各式樂器參錯並奏,熱鬧非凡。「這幅《樂舞圖》中既有拍板、排簫等中國傳統樂器,也有篳篥等絲路風情,可見西方音樂與中原音樂相結合後,形成了新音樂模式。」賀達炘說,通過樂器和舞姿可以推測,活潑動感的曲風是唐代人喜聞樂見的藝術風格。

走進「後院」,數名頭梳回鶻髻的侍女正手持高足杯、多曲銀盤、拂塵等器物,靜待主人召喚;有侍從左臂架鷂的同時,不忘回首吆喝獵狗;夜幕降臨,侍女們手持燭台、包裹、團扇等物,向準備就寢的主人走去;也有侍女雙手恭敬地托着一件五足盤,盛着許似柿子和木瓜,等候主人品嘗。

《捧盆景侍女圖》記錄古代雪糕

一張張定格畫面中,令多人駐足的是一份小吃。「裝彩樹而形綺,雜紅花而色斑,吮其味則峰巒入口,玩其象則瓊瑤在顏。」唐代文人王泠然在《蘇合山賦》中用文字記錄「酥山」的口感,章懷太子墓出土的壁畫《捧盆景侍女圖》中則「拍攝」了這份唐代雪糕的外觀。

「酥山」的原料來自於奶製品中提煉的「酥」。唐人將「酥」加熱融化後向鋪滿冰的盤子上滴淋,再飾以彩樹、紅花等進行塑形、冷凍,一道唐代宴席中的冰食就此製成。賀達炘認為,「唐代飲食非常豐富,源於湧入長安的各個民族帶來了風格各異的飲食文化,也得益於唐人開放包容的風氣。」

【話你知】唐人豐富生活反映國力強盛

「唐代的繪畫主題較前朝更為多樣,從山水畫、人物畫到花鳥畫,描繪、記錄了多面的生活場景。」賀達炘表示,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化融合都使唐人的生活方式較從前更為豐富,因此其娛樂藝術、飲食文化也更為多元、多彩。 「與文字資料不同,壁畫像一張照片,立體、完整、全息展現了社會發展的整體面貌。我們通過它透視歷史的不同角度、時間與空間。」賀達炘說,通過壁畫,史料、文物等各種歷史信息有了聯結,從而驗證人們對歷史的想像。「墓主逝去,壁畫『復活』了他們所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