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2,200多年的巴文化竹編織製品「戰國竹笥」 資料圖片

「巴人·尋蹤——紀念冬筍壩遺址考古發掘70周年特展」日前在重慶市九龍坡區開展。

作為冬筍壩遺址70年來6次考古發掘出土文物的首次集中展出,展覽系統展示各階段出土精美文物110件套,另有珍貴檔案、實物展品70餘件套。其中,於2020年考古發掘出土的、距今2,200多年的巴文化竹編織製品「戰國竹笥」係首次與民眾見面。

冬筍壩遺址是中國最早確認的巴文化遺址,位於重慶市九龍坡區銅罐驛鎮,地處長江北岸的三級階地。從1954年至2023年,考古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6次發掘工作,共清理墓葬百餘座,出土各類文物上千件。此次展覽分「探秘冬筍壩」「感知巴文明」「實證巴文化」「賦能銅罐驛」等單元,全面回顧了冬筍壩遺址歷次考古工作。

記者看到,為讓觀眾更全面地感受巴人的生活場景,一件從冬筍壩遺址中出土的巨大船棺被搬到展廳。此外,反映「巴人尚武」的劍、矛、鉞等青銅隨葬品,以及陶罐、陶釜、陶豆、陶甑、陶缽等生活用具也一一亮相。

展出的「戰國竹笥」雖歷經數千年時光,但竹紋仍清晰可見。

據悉,該文物屬重慶地區巴人墓葬中的首次發現,直徑殘長約12厘米、殘高3厘米,縱面顯微觀察顯示其纖維僵直、導管清晰、結節清楚,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文物價值。

其得以完整保存,一是得益於冬筍壩遺址優質的埋藏環境,特別是黃黏土的高密閉性,既延緩了有機質文物的氧化腐朽,又保證了適宜的濕度不會造成有機文物乾縮或翹曲。二是因竹製品發現於出土青銅釜甑內底部,緻密土壤的疊壓達到隔絕氧氣的效果,竹製品緊貼的青銅器又對微生物滋生有一定的抑制效應。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