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受傷是運動員的心頭大患,如何幫助運動健兒克服傷患,盡快康復重投比賽並再創佳績,一直是運動醫學的大哉問;事實上,在廣受關注的運動醫療科技領域,香港的科研人員亦正走在世界前沿。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內地事務)、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容樹恒領導的Health@InnoHK「神經肌肉骨骼再生醫學中心(CNRM)」,透過外泌體、幹細胞、生物材料及生長素等不同先進技術方案,針對性地處理各類運動創傷難題,加快患者復原。目前中心在動物實驗已經證實可大幅縮減30%至50%的康復時間,正積極進行臨床實驗且效果正面,長遠有望幫助運動員用更短時間從傷病中康復,重回顛峰狀態並重拾最佳水平表現,甚至再創高峰。

中國香港代表團於今年的巴黎奧運創下2金2銅的史上最佳成績,除了場上的精彩表現,多名香港運動員克服傷患痛苦奮戰的堅毅精神,亦讓廣大市民動容。在一個又一個康復奇跡的背後,容醫生(容樹恒)正是他們經常提到的名字,運動員含淚感激,在他悉心治療下終能克服韌帶斷裂、類風濕關節炎、甩骹等病患困擾,重新站上賽場,這也喚起大眾對運動醫學的關注。
香港精英運動員「由細睇到大」的國際運動名醫容樹恒投身運動醫學超過20年,步入其辦公室,牆上一整片特色紀念禮物映入眼簾,那些都是來自曾受其治療幫助的運動員和團隊,包括張家朗、江旻憓、謝影雪、黃曉盈、李慧詩等,很多都是香港人熟悉的名字。

伴隨着容樹恒的出色醫術,是香港尖端科研成果的支撐。由他領導的CNRM約兩年半前由中大與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合作成立,是香港特區政府InnoHK平台的研發中心之一,其中一個目標就是促進和加快運動創傷的康復痊癒,現時已完成數個項目的基礎科研,並分別進入了不同階段的臨床研究,更有項目已應用於香港體育學院的精英運動員身上,並取得正面效果。
他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分享說,中心在肌腱和韌帶癒合方面的研究處於較為領先的位置,例如是網球手(肘)、肩周炎等肌腱以及前十字韌帶受損等,已經採取很多不同方式去加強癒合,當中涉及外泌體、幹細胞、生物材料及生長素等不同的專業技術和治療方案,去針對運動醫學中常見的臨床難題,「若然能夠應用到的話,運動員受傷康復的時間將可大大縮短。」

生物材料可加快肌腱癒合
他舉例說,中心團隊在十字韌帶重建手術中加入鎂(Magnesium)金屬的生物材料,發現可以大大加快肌腱與骨的癒合和生長速度,同時亦可減低感染機會,「如果(肌腱)生『實淨』一點,就可以早點進行較進取的康復治療,那就可以早日康復重投運動」;同時團隊也在動物實驗中,使用幹細胞製造肌腱的細胞膜去包覆十字韌帶,使它可以生長得更快;亦嘗試透過一些口服藥去增加、增強患者在手術範圍的骨質;甚至簡單地在手術液體中加入維他命C和鎂,都證實了可以加快肌腱癒合。此外,團隊在治療運動創傷的手術前後,運用震動治療和脈衝電池波增加肌肉強度,可使其不易萎縮。

容樹恒團隊現時正致力從各種不同技術中找出最好的方法,例如可能是不同技術之間的使用程度,以至是組合出整套(package)治療方案,「運用不同方法,都是希望令受到嚴重運動創傷的患者,由以往可能要休養9個月至1年,加快到半年甚至更短時間就可以康復並重新投入運動,在這方面我是很有信心的!」
AI預估風險 減低受傷機會
「預防勝於治療」是應對傷病亘古不變的智慧,容樹恒表示,在運動醫學及科技中,除了加快再生復原,風險評估和預防受傷亦是發展重點,現時其團隊開始利用人工智能(AI)大數據技術去進行運動風險評估,特別是為精英運動員和青少年運動員,「我們現時有江旻憓、張家朗……當然也期望將來有更多。現在的年輕運動員,隨着運動生涯逐漸成長也會面對傷患問題,那麼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減低受傷機會呢?」
容樹恒說,現時只要收集並輸入一系列不同參數,AI就可以運算協助估計特定運動員的受傷風險,從而讓教練團隊作出針對性的訓練和比賽部署,「隨着科技進步,我們可以做得更多,這些(預防和治療)都是未來重點。」他也強調,運動前後做足夠的warm-up(熱身)和cool-down(緩和)動作,進行交叉訓練去彌補不足的方面,及保持紀律的起居飲食和生活習慣讓身體充分休息,都是運動員預防受傷必不可少的注意事項。
運動醫學涵蓋面廣
容樹恒指,運動醫學是跨專科合作的整全隊伍,涵蓋運動心理、運動生理、運動營養及運動生物力學,甚至是運動衣着等範疇,「這些都會幫助運動員減低受傷風險,若不幸受傷可加快康復,以及提升表現。」他觀察到,運動營養學和運動心理學近年在香港已開始普及,而運動生物力學亦逐漸為人認識,例如是怎樣可以把球擲得更快,跳高怎樣落地、怎樣的落地角度會較安全,以至是對康復進度和運動表現的評估等,「這些都是香港運動醫學近年發展的新元素。」
那麼,治療運動員和一般市民或運動愛好者的運動創傷又會否有分別呢?容樹恒笑言:「是沒有分別中又有分別。」他解釋,沒有分別的地方在治療的技術、手術方面,相同的創傷,一般人接受的手術「跟江旻憓沒有差別,大家都是一樣,都要盡量做到最好」,不過為運動員制定治療方案時,要顧及更多種考慮因素,包括其緊密日程,若然動手術是否會影響短期內重要比賽,或是否有足夠時間去完成整個康復計劃;運動團隊其他重要持份者的感受和期望,例如教練認為可以再堅持多一會;甚至是運動員的生涯規劃,以及其他客觀因素等。「無論是運動員或普通人,我們都是一樣給予他們最好的。」
致力推廣學科 喜見「港將」報讀
自中學起已是足球健將並加入專業球會青年軍的容樹恒,亦是於球場上經歷前十字韌帶斷裂的過來人,他在致力運動醫學的臨床治療和技術研發的同時,也一直積極推動相關普及教育與人才培養。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入讀醫學院時,全港只有一兩位教授從事運動醫學的工作,到20多年前接手相關領域,他發現全港只有體院向極少數精英運動員提供康復治療、心理、營養等運動醫學服務,一般大眾根本沒機會接觸,當時在體院義診兼當顧問的他認為「咁係唔得嘅!」,從此決心要推動本港運動醫學的普及發展。

在容樹恒努力籌備下,中大於2004年開辦了全香港甚至全亞洲首個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理學碩士課程,每年招60人卻超額逾300人報名。課程除了課堂知識,也着重實習和參與,例如要走入社區支援全民運動日和全港運動會,到社區會堂教長者做運動,以及服務中大男女子足球、籃球、排球、手球及欖球隊等,「走入社區才能『到位』,學生增值之餘也是很好的教育,對普羅大眾推動運動健康十分重要。」
該課程吸引了不少「港將」報讀,包括「跳高女神」楊文蔚、世界拯溺錦標賽金牌得主黃學穎、前香港空手道「一姐」馬文心及武術金牌運動員關寧慧等。
其中,剛退役的前香港足球代表隊隊長黃洋,更是課程2013年設立獎學金後首名運動員得主,「大家見他可以踢到近40歲,而且很少受傷,這是因為他曾對我說,讀了課程後認識了很多,學到怎樣去保護自己、怎樣去維持一個有紀律的起居飲食,以及怎樣去預防受傷。」回顧課程推出20年,容樹恒自豪地表示,「課程發展得好好,不只在香港及亞洲,甚至乎在全世界也是Top 3的。」
隨着運動醫學發展愈見蓬勃,專業人士以至普羅市民和運動愛好者對相關知識需求增加,除了碩士課程外,容樹恒又與澳洲運動醫學組織合作在2013年開辦了運動創傷防護員證書課程,反應熱烈,至今培育了約800名運動創傷防護師,很多人本身為運動教練、體育老師、運動員以至紀律部隊人員等,「他們希望認識、分辨以及發現傷患,怎樣進行急性處理,以及什麼情況下要尋找醫生或物理治療師幫助。」
親赴巴奧打氣 為「仔仔女女」保駕護航
在巴黎奧運多場香港運動員的賽事中,容樹恒化身「粉絲」在現場打氣,尤其是一班曾受其照顧和陪伴,走過多年高山低谷重新站到競技場的「仔仔女女」——石偉雄、江旻憓、謝影雪、杜凱琹等,「(他們)每一個都背負着傷患上陣,每一個背後都有好深刻的故事,每一個都十分難得!」

容樹恒還記得,7月27日託朋友幫忙買奧運門票去觀看「微笑劍后」江旻憓(Vivian)的比賽,但卻故意跳過下午的賽事,只看了初賽和決賽。他笑言,對Vivian能闖入決賽很有信心,同時也在心裏開玩笑地想:「數千元門票,如果到時她未能入決賽,咪嘥鬼咗(就浪費了)!」而在決賽現場,身旁被主場的法國觀眾包圍,Vivian起初落後1:7時,只有容樹恒一個人為她歡呼打氣,最終Vivian不負眾望勇奪金牌,周圍原因法國隊領先而興奮的法國人都「冇晒聲氣」,但不失禮貌地向他恭喜道賀。他形容,這面金牌是對Vivian「遲來的肯定!」
邀約飲茶鼓勵石偉雄
那當天下午容樹恒到了哪裏?原來他是前往支持認識了近20年,「從小朋友看着他長大」的體操運動員「石仔」石偉雄比賽。那天石仔在跳馬賽事中,第一跳落地不穩,有點失準,第二跳稍為回復平穩,但仍與決賽無緣。看到石仔臉上失落的表情,容樹恒先是自我沉澱一下,然後在晚上觀看劍擊決賽期間發了「聽日飲茶!」的訊息給石仔。對比起祝賀得獎運動員,他覺得更需要關心賽後失落、不在群眾焦點的運動員,至翌日他與石仔相約在香榭麗舍大道散步和飲茶,想想當年又談談將來,「心裏有好大感觸,他從小到大經歷過的所有事情我都知道,我都記得……」
容樹恒又提到,大多數運動員從小就拋下所有專注運動,「他們沒有回頭路,傷患『唔係講笑』,有些甚至會影響一生,更有些甚至是『搵命搏』,如果沒有一些保障的話,到退役時就什麼都沒有了。」因此他認為,社會應對運動員有持續的關注和支援。
因應香港正推行醫療改革,容樹恒也有一個推動「醫體融合」的心願,讓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成為藥物、手術及物理治療以外,作為促進及保持身體健康的「第四工具」,「與其有病才叫人去看醫生、食藥,是否應該更多地推動運動健康,長遠而言減少慢性疾病和醫療開支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