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輝
寒泉精舍,是朱熹一生創建的第一所書院,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莒口鎮馬伏天湖之陽。南宋乾道五年(1169)九月,朱熹母親祝夫人不幸病逝。次年正月,朱熹葬母於「寒泉塢」,並在墓地一側修建精舍,朱熹在此守墓六年,一邊守墓、讀書,一邊著述、講學,拉開了寒泉著述的大幕,先後完成十部重要著作,為其學術思想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寒泉精舍既是朱熹一片孝心的寄存之地,也是朱熹學術思想成熟的風水寶地。
為了致力打造朱子文化研究聖地和世界漢學青年學者研習基地,2024年4月底,佔地面積153畝,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距離建陽城西11千米的「寒泉精舍文化園」正式開園。不久前的一天上午,我慕名前往謁訪。步入文化園,綠樹掩映下的幾座單層建築,風格相近,朝向不同,相互呼應,功能各異。寒泉精舍、敬萱堂、藏書樓、書齋、茶軒等,每座建築之間,甬道互通互聯,花草岩石,點綴其間。
朱熹的父親朱松早逝,是母親祝氏嚴慈相濟,將他養育成才。寒泉精舍文化園內的「慈心齋」,圍繞祝夫人的生平,在講述宋代壽母生朝習俗,演繹了朱子奉母小故事,以國風意境傳達一代大儒對於母親的孺慕之情。朱熹在寒泉精舍守墓期間,進行了大量的著書立說工作,初步完成了其學術體系的建構。
「寒泉」一詞,出自《詩經》:「愛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故後世常以「寒泉」喻子孝其母。朱熹在這裏度過了長達九年的隱居守孝、授徒、著述生涯。在此期間,他潛心著作,先後完成了《西銘解》《論語精義》《太極圖說解》等著作。特別是淳熙二年(1175)五月,「東南三賢」之一的呂祖謙來到建陽莒口寒泉精舍與朱熹相會,兩人在寒泉精舍講學之餘,共同研討,反覆切磋「四君子之全書」(即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的著作),後擷取其精華編撰成書——共14卷的《近思錄》,而且為鵝湖之會埋下了伏筆。
《近思錄》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是我國第一部哲學文章選集,成為後世學習理學的重要經典,也體現了朱熹與呂祖謙的深厚學術情誼,以及他們對理學的深入鑽研和推廣。《近思錄》刊行後,歷代註本,層出不窮,不單對後世的影響深遠持久,而且遠播海外,幾乎輻射整個東亞儒林的精神世界。如今的「書齋」中,陳列着各種版本的《近思錄》,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其廣博深遠的影響力。歷史表明,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的寒泉精舍,同時也是中國書院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寒泉精舍也是朱熹授徒講學的重要場所。他在此聚徒講學、授業解惑,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對理學思想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朱熹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對當時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強調「格物致知」「居敬窮理」,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和學問,為後世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從文化意義上來說,寒泉精舍是朱熹學術思想的重要發源地和傳播地,它見證了朱熹學術生涯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對於研究朱熹的學術思想、教育理念以及南宋時期的理學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如今,寒泉精舍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景點和文化遺產,吸引着眾多學者、遊客前來參觀和研究,人們在這裏可以感受到朱熹當年的講學氛圍和學術精神。
朱熹與寒泉精舍緊密相連,寒泉精舍是朱熹學術成就的重要見證,也是中國古代書院文化和理學發展的重要象徵。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寒泉精舍文化園借助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式,以數位化新媒體藝術賦能體驗及經典研學。有興趣的遊客,置身其中可以通過園內的VR互動、視頻講解等科技手段,更加深入地了解朱子文化。那天,我在文化園參觀期間,適逢兩對夫妻結伴而來,年輕人對視頻講解和VR互動興致勃勃,熱情滿滿,一副流連忘返的神態。
漫步寒泉精舍文化園,遊客除了穿越時空,實地感受宋代場景,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朱子文化的熏陶。一舉兩得,實乃妙哉。告別寒泉精舍文化園有些時日了,我偶爾會生出一個想法:朱熹倘若九泉得知,他的第一所書院已然鳳凰涅槃一般,升格為令遊人陶醉的文旅景點,心中一定會倍感欣慰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