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梓田)香港近年力拓東盟及中東市場,其中熟悉伊斯蘭世界的香港「非華裔學生」,在香港開拓「一帶一路」市場進程中,可起關鍵作用。在香港土生土長、巴基斯坦裔的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副校長利哲宏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非華裔學生擁有多元文化背景,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語言及生活,香港要建立穆斯林人才庫,非華裔學生是其中一分子。他建議特區政府、辦學團體及僱主,應培養及重視非華裔學生的能力和多元文化價值,發揮他們的獨特優勢,助力香港開拓穆斯林商機。
利哲宏指出,隨着「一帶一路」倡議進入新黃金十年,香港視中東市場為新經濟增長動力,並因應市場所需,持續改善人力架構,如積極擴大專業,資格互認,加強教育機構與市場對接,建立一個穆斯林人才庫正合時宜。與此同時,香港積極推廣「留學香港」品牌,吸引來自東盟及其他「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來港升學,若能充分發揮少數族裔學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和語言能力,不但有利經濟發展,也有助鞏固香港國際學術地位和國際多元文化特色。
利哲宏在訪問中提到,首先社會需要界定非華裔學生這個概念。很多時候,新聞報道會提到南亞裔學生或非華裔學生。其實,非華裔學生的範疇很廣,指的就是非全中國人的學生。有些學生是混血兒,有不同的生活文化背景,他們的父母來自其他國家。而在香港,有很多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童,加上東南亞和南亞的學生,這個範疇其實很大。因此,當社會看待這個問題時,視野應該要更廣,不應局限於印度、巴基斯坦或菲律賓等國。
助學生掌握中國文化融入社會
立法會文件顥示,在港就讀的非華語學生(包括幼稚園及中小學)每年三萬多人,21/22學年約3.3萬人。而當年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人數約為83萬人。
利哲宏表示,在香港這個包容性強的大環境下,非華裔學生與本地學生一樣,面對不同的學習挑戰。這些挑戰包括課堂上的多樣性問題。首先,他們需要有效地學習中文,從而融入到社會中。這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在生活中能夠長期使用中文。其次,他們需要對語言產生興趣,從而掌握中國文化,了解一些重要的人物與事物,這樣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氛圍就會不同。
AI及各種軟件應用 助學習中文
在語言學習方面,利哲宏指出,少數族裔學生面臨一些特殊困難。根據他的觀察,少數族裔的學童在口語方面表現較好,但在閱讀和寫作方面,能力還不足以支持他們未來的工作和生活需求。這部分需要繼續努力。但好在現在有了AI和各種軟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強化語文學習。
為協助少數族裔在港能發揮所長,他建議,政府可以提供更多職業導向的中文強化課程,以提高他們的中文水平同時,針對南亞裔和其他少數族裔的特定語言班,如阿拉伯語課程,也值得政府推行,並可由本地的民間機構來執行。希望這些措施能提升少數族裔的人才配置,助香港成為多語種人才更為活躍的市場。
至於學校如何協助非華裔或東南亞學生適應香港的教育體系,利哲宏表示,從他的學校架構來看,學校本身有專責小組,專門關注少數族裔學生的學習狀況。校方亦會調整政策,以小班教學的方式來加強他們的中文學習,並且促進學生之間的融合。
支援少數族裔學生資源逐年增
在選擇升學路徑時,非華裔學生與本地學生的考量大致相同。然而,若他們希望在香港從事需要中文能力的職業,例如會計師或律師,就需要特別注意中文能力的培養。至於香港教育政策對非華裔或南亞裔學生的支持,他認為政府在資源投入方面逐年增加,設立了不同的中心來幫助少數族裔學生融入社會。十年前與現在相比,政府在資源、金錢、人力和關注度上的投入明顯增加。
最後,少數族裔學生的學習成績差距問題,主要是因為不同家庭背景所帶來的多樣性。因此,學校需要採取分層處理的方式,協助家校合作,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香港,首先應以學習差異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是給學生貼標籤。
利哲宏稱,當前的趨勢是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對課程進行調整,使學生有學習動力。還可以安排一些活動或課程,根據他們的興趣促進學習。如果這些少數族裔學生得到培養,可以為社會貢獻力量,成為香港的寶貴人才。
非華裔生優勢獨特 助拓海外市場
香港各個專業領域都有表現出色的非華裔專才,他們也是「made in HK」的。利哲宏認為,香港的非華裔或少數族裔學生能發揮出一種獨特優勢,如果能激發他們將中國香港及中國,與他們的祖國的發展相結合,他們就可以成為很有價值的聯繫人,能為彼此創造商機。

然而非華裔或少數族裔學生,在升讀高等教育和大專院校的選科遇上限制,其中一些專業的中文要求較高,利哲宏指出,確有些科目可能會因中文要求而限制了他們的選擇,但總體來說,香港的選擇還是多元的,特別是職業導向的課程。
多元文化也是競爭力
他認為,學生不僅是學習知識,學校本身應注重全人發展,對少數族裔的價值觀和素質培養很重要,要讓社會和僱主看到他們的獨特背景、多元文化帶來的好處,「多元文化也是香港的優勢,也是競爭力」。他建議辦學團體在處理少數族裔學習問題時,應該分層次解決,讓他們在被照顧下增值,逐步地讓他們的成績提升,未來能成為香港社會的棟樑之才。
說起少數族裔學生的實習和就業機會,利哲宏表示,有些大型企業願意僱用少數族裔,但數量仍然不夠。他認為任何企業都應該持開放接納態度,企業和僱主應該看重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支持多元文化。
他提到,他們學校的領導層就包括不同國籍的人,都能實現共同工作,「僱主的觀念需要時間改變,而少數族裔學生本身亦應擁有多元價值觀和持續發展的熱情,融入不同企業的文化中。」
少數族裔在港就業選擇仍狹窄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巴基斯坦裔穆斯林利哲宏對少數族裔就業問題有相當體會,目前香港少數族裔在港大部分都從事基層工作, 例如酒店或建築地盤等勞力密集的工作,這些工作對學歷要求較低,但高學歷的少數族裔則相對較難找到符合他們教育水平的工作,因為僱主有時對他們的文化不太熟悉,甚至乎因種種不同認知,會對他們產生抗拒,有得揀時就不會選擇他們。他認為,在政府拓展中東遊客來港的契機下,在本地華人英語能力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少數族裔能夠利用他們的語言優勢進行有效溝通。
非華裔居民佔港人口8.4%
他指出,在香港這座全球大都市中,各個文化和社區共存,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多樣性。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香港有619,568名非華裔居民,佔總人口的8.4%。在這個多元化的群體中,南亞社區尤其突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裔人士,他們是香港社會結構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哲宏早前參與在灣仔錫克廟舉行首次為少數族裔舉辦的「種族多元共融招聘會」,目的是鼓勵更多僱主發掘香港的少數族裔人才,包括一些需要特定技術和教育水平的工作,如電商運營專員、解決方案分析師、管理培訓項目等。
事實上,香港的少數族裔面臨各種各樣的歧視。利哲宏指,2008年政府引入了《種族歧視條例》,才有了保護其權利的法律框架。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立法於2009年生效,是保護少數族裔社區利益和促進更包容社會的重要一步。 《種族歧視條例》的推出標誌着香港在人權保護方面的重大進展,為少數族裔提供了法律保障,確保他們在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
經濟學者李兆波:從宣傳教育入手 建穆斯林友善環境
香港視中東旅客為新客源,經濟學者李兆波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全世界都爭奪不同地區的旅客,例如日本爭東南亞,香港就爭東南亞及中東等,穆斯林旅客比較算是「未被開發」的一群,他們以往到歐洲、泰國較方便,但如果成功爭取到這群客源,將可部分彌補到內地旅客流失的影響。他認為,重要的是令人覺得香港是「穆斯林友善」的地方,建議政府多做宣傳,讓港人更了解中東這個看似「神秘的國度」。

港宣傳中東文化需加把勁
李兆波指出,香港在對伊斯蘭文化社會方面的認識較為有限,相比之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因為與伊斯蘭教有更密切的聯繫,因此香港需要改善對中東文化的了解,例如透過媒體多介紹中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或製作多些旅遊節目介紹中東地區。新加坡的「小阿拉伯」社區是值得學習的例子,成功吸引了大量阿拉伯遊客。他續指:「最近去大阪旅遊時留意到有一整架地鐵內布滿宣傳台灣旅遊的海報,在曼谷亦見過宣傳東京迪士尼,亦有一條『日本街』,讓人真的有置身日本的感覺,香港在推廣方面宜加多把勁。」
「有時在地鐵也見到有些港人仍不太習慣有伊斯蘭教的人坐附近,露出不自在的神情,這方面在其他東南亞城市較少見到。」李兆波認為,政府需要在教育方面多做功夫,讓港人更了解中東人的文化,以他所知,伊朗的人普遍都很友善,而不是港人心目中經常「打仗」的印象。他說,香港可提升對伊斯蘭文化的包容性,藉此令旅遊客源更多元化,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