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節日盛裝的瑤家兒女在寨門前迎賓。 作者供圖

木 木

國慶節自駕遊回重慶老家休假,順道參訪了位於粵湘邊大山深處的千年瑤寨、曾國藩故居、毛澤東故居。現在想來,這其實是一條極具代表性的中國近代史文旅路線。

千年瑤寨原名南崗古寨,隸屬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從深圳驅車前往,大約360公里,耗時4小時左右。古寨始建於宋代,迄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寨門矗立在海拔800餘米的一面陡坡上,房屋多為木石結構,依山傍坡,前面房子的屋頂,往往與後面房子的地面處於同一高度。道路皆以大小不等的石塊鋪設,橫街豎巷,把各家各戶串連起來,形成瑤排格局。一條山溪從坡頂蜿蜒而下,穿寨而過,為人畜飲水灌溉浣洗之用。據史料記載,瑤民最早生活在洞庭湖以北,後因戰亂及民族矛盾而逐漸向湘粵桂邊境遷移,徙程始於唐宋時期,明朝最盛。南崗古寨是全國規模最大、最有特色的瑤寨,所居瑤民稱南崗排,為連南八排之一,生活方式集中反映了連南地區的瑤族甚至全國瑤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在這裏,有古樸的建築民居群落,有原始的竹筧供水系統,有瑤老制集體議事場所,有古老的盤王廟和龍圖騰……

拾級而上,寨子中心是瑤王故居,故居背後便是瑤老議事廳。瑤老制是一種原始民主制,形成於元代,指通過民主選舉的瑤老和神聖嚴厲的習慣法對山寨實施管理。「瑤老」是一個統稱,由天長公、頭目公、管事頭、掌廟公、燒香公、放水公等組成。天長公俗稱瑤王,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擔任,主持處理各種事務,遇有武裝行動時,是當然的軍事領袖。其他人是瑤王在某一方面的助手,各司其職,共同管理山寨。這些瑤老是瑤族社會生活的紐帶,他們沒有什麼特權,自己也參加勞動。

在瑤老議事廳隔壁,是一間掛有「洪秀全傳教屋」匾額的屋子,引起我的注意。屋內有洪秀全銅像,並陳列了一些展板和用具。牆壁上有說明文字,稱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之前,與馮雲山一起,在粵桂邊傳教多年。他們數次來到南崗古寨,向瑤民傳教,從事反清宣傳,都是居住在這間屋子裏。從屋前街沿向遠方眺望,腳下鋪陳着一片讓人浮想聯翩的景致:百里瑤山,拔地而起,群峰錯落,紛紛朝向瑤寨最高峰——盤王峰,整個山勢猶如萬馬奔騰,氣勢磅礡,又彷彿八百羅漢朝拜盤古王,故稱「萬峰朝王」……

宋瓦明磚老石廊   層層疊疊入雲鄉

太平天國發源地   瑤老威權議事堂

但見群山來眼底   萬峰作勢正朝王

千秋風雨知何去   回首一灣溪水長

伴隨淙淙流水,走出寨門,驅車離去,腦子裏仍是滿滿的瑤寨風情。由此前往曾國藩故居,也是差不多4小時車程。曾國藩故居原名富厚堂,亦稱八本堂、毅勇侯第,位於婁底市雙峰縣荷花鎮。該鎮坐落在一片山間平地上,視野開闊,四周群山逶迤,峰巒疊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荷塘,民居繞塘而建,形成村落。富厚堂也位於荷塘邊,但相對獨立。

曾國藩故居始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當時太平天國之亂初平,曾國藩一生功名達及巔峰。後經多次擴建,故居總佔地面積達四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一萬平方米,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建築為土石磚木結構,呈迴廊式風格,類似四合院。背倚一座半月形山嶺,山上樹木葱蘢,遠遠望去,好似坐在一張圍椅中。院子正門懸掛「毅勇侯第」朱地金字直匾,門前建有花崗石月台,豎立着大清龍鳳旗、湘軍帥旗、萬人傘等。前面開掘了一片巨大的風水塘,種滿荷葉。大院的精華是三座藏書樓,各類藏書曾經達到30多萬卷,當年號稱全中國最大的私家藏書樓。

故居的主要陳列,是曾國藩生平事跡及其家族傳承。從父親曾麟書一代起,曾氏家族繁衍極盛,人才輩出。曾麟書初為山鄉塾師,屢試不第,43歲時參加第17次縣試才考中秀才,與曾國藩27歲即中進士入翰林大異其趣。為此,他寫了一副對聯:「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讀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澤,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鉅付兒曹」,讀來讓人莞爾。曾國藩終極成就巨大,卻並非一帆風順,最艱難時五次試圖自殺。他一生立功立德立言,先尚儒,繼轉法,再遵道,儒則以程朱為依歸,法則以申韓立湘軍,道則以黃老處人生。可以說,曾國藩一輩子都在反省和自律中度過,克己修身,洗心滌面,故自號「滌生」。

千秋變局落天年 該是湖湘出聖賢

萬卷詩書藏帥印 百尺月嶺抱荷田

悟開三滌儒法道 修得一生功德言

無奈堂前車馬少 只緣北望有韶山

雖然曾國藩故居建築宏大,陳列豐富,但參觀的人並不多,與80公里開外的毛澤東故居形成鮮明對比。毛澤東故居位於韶山市,隸屬湖南省湘潭市,卻與婁底市接壤。無疑,這是一處知名度極高的文旅聖地,無需多述。值得一提的是,參觀毛澤東故居最好安排在韶山沖住一宿。只有住下來,你才能對獨具神韻的韶山韶河,對夕陽下的偉人故居,對朝陽初升時的祭拜儀式,對故居前熙熙攘攘的人流……留下切身的體會和真切的感悟。

層巒疊嶂吐朝陽 一道霞輝一道樑

遙想當年天下勢 山溝走出石三郎

更思今日九州客 何以紛紛到廣場

接踵摩肩尋覓處 幾間土屋伴荷塘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此行從廣東連南縣到湖南韶山沖,一路北上,千峰萬壑撲面而來,心有所感,不禁想起曾國藩為弟弟曾國荃題寫的對聯: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主流觀點認為太平天國對於歷史有積極作用,但撥開歷史迷霧,其不過是披着基督教外衣衝擊中國文化傳統的集團;曾國藩秉持儒法道的聖學操守,恢復了士大夫修齊治平理想的權威;毛澤東則以馬克思主義為武器,實現了對中華三千年文化傳統的揚棄。洪秀全屢試不第,到南崗古寨宣傳自己的天國理想,殊不知他的掘墓人卻在幾百里開外的同一片大山裏讀聖賢書。而末代瑤王鄧賣尾八公,新中國成立後被推選為連南縣參事、法院副院長,1950年國慶節在北京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看來,歷史並不抽象,離我們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