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醫生韓國權於香港出生,人生見證不少歷史事件的他早年隻身到美國求學,幾經波折後成為醫學權威。在決定退休之際,他書寫《不可能的旅程——白袍仁醫的海外奮鬥史》,分享自己的人生歷程,還有自己與患者的交往。他記錄下這些鼓舞人心的時刻,亦從醫生的視角與讀者分享其中人性的光輝。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他在不同的人生處境中,所保持的那種燃燒不息的生命熱力。那熱力驅散人生的陰霾,讓人從他的奮鬥歷程中感到鷹擊長空般的激情與壯志。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受訪者提供
韓國權出生於時局動盪的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在書中他曾寫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兒時記憶。在父親的講述中,他得知當年父母因逃離戰亂而來到香港,在風雨飄搖、萬念俱灰之際,結婚十餘年都無子女的夫婦二人卻迎來了這個孩子,「其中心情的跌宕起伏,實不足為外人道。」出生於貧困的難民家庭,韓國權從小奮力求學,後來到台灣讀大學,卻因為捲入歷史事件而被迫中斷學業。
人生恍似被攔腰斬斷,他唯有破釜沉舟、打工籌錢,隻身前往美國求學。數年勤工儉學後,他終於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之後在世界著名腎臟病專家 Thomas Andreoli的指導下,在德州大學休士頓醫學中心接受內科住院醫師培訓。1985年,韓國權在德州大學醫學中心聖安東尼奧分院完成血液腫瘤科培訓,後到阿拉巴馬州正式開業行醫,之後更參與創立Clearview癌症醫學中心。
接近半世紀的職業生涯,韓國權每每以無比的魄力與使命感,在關鍵時刻為自己的人生錨定方向,他的個人奮鬥史亦映照着大時代的變遷。在旁人看來,他從窮小子到成為醫學專家並創立醫療企業,是名副其實的「人生勝利組」,卻不知其中抉擇的艱辛與努力的不易。
2021年退休後,韓國權終於有時間投入寫作中,撰寫這本《不可能的旅程——白袍仁醫的海外奮鬥史》,一圓自己從中學時便有的寫作夢。「我總覺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我要留下些什麼。」他說,「這本書我一年半的時間就寫好,先開始用中文寫,覺得不行,便用英文寫,後來又翻譯。」每天早上,他喝杯咖啡便開始寫作,「一寫可以寫8至10小時。」為什麼這麼急切要完成回憶錄?他笑道總要搶在自己有老年癡呆之前速速完成。
而可以寫得那麼快,也和他卓越的記憶力有關。「我從小到大寫很多東西,感覺自己將來人生也是需要做一個結論的。於是我多年前便開始收集資料,雖然還不是很齊整,但很多內容其實我都記得。」他笑說自己記性尤其好,當年行醫時,許多醫生要隨時筆錄病人的情況,「但我做實習醫生時,大部分時間都不記得我的記錄本放在哪裏,但那些內容我都記得。」不僅記得,他的習慣是哪怕是很複雜的病例,亦要親身與病人交流,向病人完整轉述自己對其病況及細節的了解和掌握,然後再做出總結,給出治療方案。「他們總很驚訝,因為我甚少用紙筆。病人需要知道醫生了解自己多少,如果有錯漏也要指出。所以病人對我都很有信心,因為我真正關心他們並了解他們。」
「我是一個書生,只是剛好也是醫生」
看韓國權的書,雖然有許多醫學術語,卻不覺枯燥。他寫兒時香港的天空,寫人生困頓時的消沉與奮起,寫不同患者無常的際遇,又或是寫自己與太太甜蜜的愛情,下筆皆生動、感人。問他如何一個理科生卻有這樣偏向細膩的文筆,他笑着說:「我是一個書生,只是剛好也是醫生。」
他回憶道,兒時的香港,語言教學以英文為主,幸虧父母十分重視中文教育,他才能在很早時便親近中文,並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也正是這樣的家庭教育,讓他從小心中所想便是「總有一天,我們身為中國人,必然會再次以自己的民族為豪。」中學時,韓國權就讀於德明高中,學校非常強調愛國主義,並注重中華傳統價值的普及,讓他受到很深的影響。「從中學時我便看很多書,最喜歡看關於二戰的書,每次看到中國軍隊迎戰日本就熱血沸騰,一天可以看一本。」長大後他曾多次前往內地,到不同城市遊歷,亦曾到南京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那種精神上的震顫多年後仍讓他記憶猶新,「我記得,當時忍不住在心中哭泣。」
1969年,韓國權考入台灣大學。秉着拳拳愛國之心,他參與保釣運動,卻被台灣當局限制入境,學業被迫中斷。無奈中唯有尋求他路,前往美國求學。韓國權回憶在美國當苦學生的日子,經濟拮据,一邊勤學一邊亦要不停打工補貼學費,每天都精疲力竭。而為了減省學費和時間,他埋頭苦讀,用兩年就完成三年的學業。「這其中也有貴人相助,我在咖啡廳工作時,經理看我打工空餘總在學習,有一天突然給我一張卡,原來是學校的飯票,等於我以後不用再交飯錢。我很感念身邊幫助過我的人。」
在前路茫茫的時候,仍然是中國文化安慰了他的心靈。韓國權回憶在剛到美國意志最消沉之時,他曾在宿舍中用毛筆寫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每晚打完工精疲力竭回到宿舍,便對着這幅字反覆讀,「在痛苦的環境下,我就是這樣鼓勵自己,這幾個字讓我覺得:I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 」
從中國文人身上,韓國權看到自己的倒影,在他們的文字中尋求慰藉,他卻笑言並不想重複他們潦倒的命運。人生幾多波折,韓國權每每回望,沒有沉溺淒苦,卻總以一番豪情笑對,這也是他書中字裏行間又一魅力所在。
生命火焰熊熊燃燒
韓國權說,「書生」賦予他的不只是對文字的喜愛,還有一番抱負及鬥志。「我最佩服的就是有志氣、能有魄力去做事情的人。」在人生的許多節點,他亦是如此踐行。在書中他曾寫道自己破釜沉舟前往美國之時,飛機抵達洛杉磯,「映入我眼簾的景象讓我此生難忘,巨大的城市,彷彿沒有邊界,在我踏上美國國土的那一刻,先前的陰鬱、墜落感好似消失了一般,我猶如撥開重重迷霧、掙脫往日的牢籠,只感覺世上再無難事,心中迸發出無比的自信。這種魔力不知從何而來,也許是來到新世界的開拓動力,又或是苦盡甘來的預感,也可能純粹是換了新環境導致的熱情。不論如何,我總算是擺脫了壓抑,準備好展開新的冒險,而這樣的情緒,在飛機落地之後,一刻強過一刻。」
寫回憶錄時不斷回望,韓國權說自己記得數個這樣的時刻。每每面對困境,他心中總反而湧起鬥志,然後以一百二十分的努力去實現。「我總對年輕人說,一定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目標。」他說。而也正如他在新書所寫:「我總是想循着那些偉大文人先輩的步伐前進。我無意成為他們那般的悲劇英雄,卻嚮往與崇拜他們的勇氣與堅忍不拔的毅力。我的人生中遭逢過許多磨難與考驗,始終都有一股火焰在我內心燃燒,推着我繼續向前邁進,走過了這麼多年的人生,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在艱苦的環境中活了下來,更有着不凡的成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