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雖有自然排走耳垢的功能,惟不少人閒時總愛挖耳自行清除耳垢。不過,挖耳不當會引起什麼問題?到底耳垢本身有什麼作用?為何搭飛機時有耳痛又可能跟耳垢過多有關?這次邀請香港港安醫院—荃灣內外全科醫生張兆麟為大家逐一講解。

耳垢是由外耳道壁的表皮皮屑及所分泌的油脂物質混合而成,有乾性(俗稱乾耳)與濕性(俗稱油耳)之分。乾性耳垢特色是乾身及帶淺黃或淺啡色,濕性耳垢較油及黏稠並呈較深的黃色。不過耳垢在耳內時間愈長會愈深色,這是由於氧化時間長。至於發現耳垢有血絲,有可能和外耳道受傷,或甚耳膜破裂有關,建議盡快求醫檢查。

誤挖耳垢 求醫情況
正常情況下,無論是乾性抑或油性耳垢,隨着耳道皮膚的新陳代謝,以及日常咀嚼、說話等下顎活動,均可慢慢地將耳垢推出到耳洞口,以便風乾成屑,繼而飄散出外。國際醫學界亦建議大家不要胡亂掏挖耳道,因為過程中,耳垢會被愈推愈入反致囤積過量,又或挖損耳道,另或會掏得太乾淨致耳垢太少而失去保護,這些情況均可引發不同程度的外耳道問題甚或感染。
臨床上因誤挖耳垢而求醫的常見情況,包括:
■使用棉花棒伸入耳道掏耳時,棉花頭甩了,並掉進入耳道掏不出來,造成耳朵疼痛。
■每次掏耳將耳垢愈推愈入,隨日子導致耳道被撐闊而出現耳內有脤悶不適及「耳萌」(即講嘢會聽到自己把聲);
■用較硬較尖的耳挖又或被不乾淨的指甲挖損耳道而導致的發炎流膿。

囤塞或清零 皆可受感染
張兆麟解釋成年人耳道,由接連耳洞口的頭端至到末端耳膜前面計起,平均只有約2.5厘米(即約1吋)的長度,因此稍一不慎把棉花棒推入多一點,已有傷及耳膜的風險。此外,經常誤把耳垢愈推愈入,久而久之會形成耳洞口相對窄小但耳道尾段闊大的樽頸效應,令「舊」的耳垢難以如常被推出耳洞口,但「新」的耳垢同時仍不斷製造出來,於是耳垢就會愈積愈多,甚至有壓穿耳膜的風險。即使有幸未傷及耳膜,也會令耳道堵塞,變成細菌的繁殖溫床,觸發感染。
此外,掏耳垢掏得太「清」,就會造成耳道因耳垢太少而失去保護層,若經常耳朵入水或終日塞着耳機卻罔顧衞生,則容易引發霉菌感染。

耳垢有功用
耳垢有一種保護耳道的天然機制,既能滋潤耳道壁的皮膚減少其乾燥、痕癢,又能黏附死皮、外來塵埃或異物,幫助阻隔外界異物例如塵埃和昆蟲入侵耳膜。當耳垢掏得太「清」,更會因耳垢太少而失去保護層,容易引發霉菌感染;至於常把棉花棒「深入」耳道掏耳,也容易將耳垢愈推愈入而致囤積耳道,嚴重時甚或可壓穿耳膜,不得不防。
耳垢塞耳道 三大徵兆
張兆麟提醒大家,當耳垢阻塞耳道時,容易令耳垢和耳膜之間出現空氣,一方面在飛機起飛和着陸過程中,快速的壓力變化就會導致這滯留耳內的空氣膨脹並擠壓耳膜,繼而令人耳朵脹痛,或甚短暫聽力損失;另一方面也會影響潛水的耳壓平衡,甚至可能增加耳膜穿破的風險。

撇除身體其他疾患的可能性,當出現以下三種情況,很可能是耳垢堵塞耳道徵兆,無論是否需要外遊,也必須盡快求醫檢查,讓醫護用安全方法清理過量的耳垢:
■持續性耳痛或「耳萌」。
■或兼有耳內脹滿的感覺,並不時聽到耳內有氣泡爆裂的「卜卜」聲;
■或兼有頭重腳輕的頭暈(Dizziness)或天旋地轉的暈眩(Vertigo)感覺。
此外,患濕疹或其他原因令耳道皮膚容易脫屑的人士,耳垢會比一般人多,另先天耳道狹窄者的耳垢亦比一般人容易堆積於耳道,故他們更需多加留意上述三大耳塞徵兆。
最後,不建議使用坊間的耳燭療法來清理耳垢,尤其是患有耳朵疾病的人士、孕婦及小童。至今仍沒有科學文獻或研究證實耳燭有醫學療效,反而有潛在風險,例如過往外國有不少與耳燭有關的燒傷、耳道被蠟堵塞及耳膜穿破個案。
滴耳藥水安全守則

治理耳部感染最常用的藥物之一是滴耳藥水,屬藥物溶劑或懸浮劑,一般含有殺菌或消炎成分,另滴耳藥水其他用途還包括清除耳垢。想快些醫好炎症、緩解耳道不適,除了依照醫生指示使用正確劑量之外,更要懂得以下滴耳藥正確使用步驟:
■先用肥皂或梘液徹底洗淨雙手;
■把耳朵需滴藥那邊的頭部傾側或身體側卧,令該耳朵向上;
■成年人可手持耳珠輕輕地向上及向後拉,小童則可向下及向後拉 (可按需要着家人或照顧者協助);
■按指示將所需滴數滴入耳內,緊記避免手指或耳朵接觸滴嘴而被沾染細菌;
■滴藥後頭部要保持傾側,同時按一按位於耳洞前的三角形軟骨(耳屏),保持此姿勢約兩分鐘,令藥物慢慢滲入耳道;
■用藥後立即把滴耳藥水蓋好,切勿沖洗滴嘴。
資料來源:衞生署藥物辦公室
(來源:《香港仔》12月16日 P06)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