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都區開發及「一簽多行」 利好 港經濟迎復甦契機
【編者按】隨着香港北部都會區開發和恢復深圳居民「一簽多行」、增加開放更多內地城市居民來港個人遊等政策的實施,香港經濟迎來加快復甦的契機。然而香港目前各行各業人手短缺問題嚴重,如建造業就反映人手短缺逾一萬人,其他如餐飲零售、酒店、護老等行業也普遍有人手短缺情況,明顯地,各行各業的人手短缺將成為香港經濟復甦的最大絆腳石。進一步輸入外勞已成為不能迴避的必答題,怎樣在輸入外勞及保護本地勞工權益方面取得平衡,正考驗着特區政府的智慧。
「縱然今年因為市道問題,私營地盤工程量減少,但建造業依然欠缺工人,『釘板』、『落石屎』、『渠務』等工種最欠缺工人的,估計現時市場欠缺逾1萬名建造業工人,而政府早前推算到2028年會欠缺逾4.5萬名建造業工人。」香港建造商會會長林健榮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由於時下年輕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甚少願意加入建造行業,建造業老齡化及即將迎來退休潮問題嚴重,適量輸入外勞依然有迫切性,否則會影響利民設施落成,窒礙香港的發展。 本港主要發展商新地指人手緊張拖慢項目進度,令建築成本上升,削弱香港整體競爭優勢,建議政府「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應由目前主要對象是公營工程合約,進一步開放至一般私營工程。 ●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悅琴
林健榮指出,香港每年至少有2,500億元的工程才可以滿足全港建築地盤的工人的需求,目前全港約有63萬名註冊建造業工人,估計實際活躍於建築業的工人約20多萬人,然而商會調查顯示,目前本港建造業工人缺口逾萬人。由於技術工人的結構性短缺,加上勞動力老化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導致整體生產力下降,許多建造工程項目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完成,結果是令香港的建築成本飆升至全球最高水平。
建築成本冠全球 削弱競爭優勢
今年6月中,全球建築管理諮詢機構Turner & Townsend發表的市場調查指出,2024年香港的平均建築成本預計上漲4.8%至每平方米4,500美元,在全球91個調查城市中排名第9,超越日本東京,是全亞洲建築成本最高城市。調查指出,香港之所以成為亞洲房地產建築成本最高的城市,主要原因是熟練勞動力短缺和穩定的市場需求。
林健榮認為,香港的建築成本冠全球,主因政府推出工程與批出的時間有差距,形成時常會出現「有工無人做」資源錯配問題。他指,1999至2008年金融風暴以及美國次按危機引發全球經濟不景氣期間,本港的建築量持續下降,流失大量人才;為了重振經濟,香港建造工程量總值自2009年突破1,000億元後,逐年拾級而上,5年間翻了一倍,即使到新冠疫情期間仍沒有明顯跌幅,去年更攀至巔峰逼近3,000億元,「可惜新入行的年輕人少,導致目前技術工人短缺和建造業工人老化問題愈加嚴重。」
年輕人入行少 工人老化趨嚴重
政府統計處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10月,年屆50歲或以上的建造業工人約有284,000人,佔建造業工人人數45%。技術工人當中,年屆50歲或以上的比例更高,達63%。建造業議會去年7月發表《建造工程量預測》,展望未來10年(2022/23至2031/32)香港的建造工程量每年將達2,400億元至 3,750億元(以2022年9月價格計算)。林健榮贊成特區政府保持有序持續的公營工程量,達至供求平衡,才可以留住建造業人才。
去年特區政府因應建造業界的需求而推出「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規定申請的建築公司只容許相關外勞於兩年內在所申請的工程內工作,林健榮指出,現時實際出現的情況是,申請輸入外勞到他們來港工作會有時差,相關的建築公司可能於等候外勞來香港期間已中標另一單工程合約,而相關外勞的工種其實只需半年至一年已可完成申請時的工程,但相關建築公司又不可以請他們到旗下另一個工程幫手,出現浪費人力的情況,因此,他建議特區政府作出彈性安排,放寬輸入的外勞可在兩年內於同一建築公司旗下工程工作。
冀輸入外勞擴至一般私營工程
此外,「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的主要對象是公營工程合約,私營工程未能參與。作為本港主要發展商之一,新鴻基地產在香港擁有眾多在建項目,旗下亦有建築公司負責相關建築工程,新地回覆香港文匯報查詢時亦表示,目前多個地盤均面對較為嚴峻的人手不足問題,短缺涵蓋各個工種,熟練工人以至技術人員的空缺率都超過兩、三成,以至個別工種更達到六、七成。
新地認為,無論是公營或私營項目,人手緊張難免拖慢項目發展進度,亦會令建築成本上升,從而削弱香港整體的競爭優勢;又指假如「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日後開放予一般私營工程,新地將積極考慮參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