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鼎書院風波揭露了學校陷入財務危機,但由於教育局沒有規定私立學校把財務報告公開或上載校網,家長往往要查冊才能了解賬目,造成家長或因不清楚學校財政狀況及債券紀錄而承擔不必要風險。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朱國強認為,事件反映教育局即使有審批機制,亦不能杜絕私校濫發債券的問題,學校即使不還錢,都可以繼續利用家長信任「攞正牌」向家長借錢,這是不可接受,而教育局不應該等到學校「爆煲」才要求校方停發債券,而是在審核階段與每年審核賬目時若發現問題便應提前杜絕,同時應該要求校方預留儲備,不能「借幾多,使幾多」。
應要求私校公開賬目
他建議,教育局應要求學校公開賬目,並主動核查私校賬目,檢視債券或提名權的風險,如發現高危個案,應該立即糾正,包括確保學校為家長退款保留足夠儲備,並對私校申請徵費嚴格把關,包括要求學校交代債券用途,以免校方以建校為名,變相向家長強徵免息貸款。
同時,家長不應忽視學校債券或提名權的風險,應該審慎考慮,而不是為求子女成功入讀,就置之不理,尤其債券或提名權並無抵押品,一旦學校清盤或轉手,很大機會未能取回款項。
立法會議員梁熙亦建議,教育局在未來應要求私立學校把債券收入狀況公開透明,讓家長一起監督其使用情況,同時讓有意為子女報讀私校的家長也可以了解學校過往債券收入和使用紀錄,以便評估當中風險。未來,教育局可就學校的「自有資金」作出規定,並加強抽查自有資金低於某一水平的學校,作出雙重保障。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立法會議員鄧飛認為,私立學校就像非上市公司,在法律上沒有責任向公眾或家長交代財務狀況,因此若要求私校公開財務狀況或會對其他直資、國際學校等引發連環效應,應審慎處理。
他建議教育局應進一步完善審批機制,並加快審批程序,「隨着香港的教育愈來愈受歡迎,估計私立學校、國際學校在未來會愈來愈多」,同時可參考內地的經驗和審批機制,不容許用學費以外的金融財技方式收費。
鄧飛又強調,漢鼎書院在讀學生的利益亦應受到重視,促請教育局密切關注和跟進學校的可能發展和學生安排。 ●香港文匯報記者 金文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