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文森)香港《公共巴士和的士綠色轉型路線圖》昨日出爐,特區政府本月內會發信邀請業界參與,將資助專營巴士公司購買約600輛電動巴士,單層及雙層電動巴士資助額分別為40萬元和80萬元,以及資助的士車主購買3,000輛電動的士,每輛資助額4.5萬元,將優先更換老舊的士。兩項資助總額超過6億元。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昨日表示,會拓展充電網絡,料在2027年內提供逾500個高速充電樁,並津貼私營機構在2030年底前安裝3,000個公眾高速充電樁,目標2050年所有巴士、的士均「零排放」。有電動車代理商指出,電動車的駕駛成本比一般柴油車低兩三成,立法會議員更形容計劃是「早換早享受」。
根據環境及生態局最新數據,新落地的私家車平均每10架就有7架是電動車,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預留7.5億元資助的士業界和專營巴士購置電動車輛。該局局長謝展寰昨日表示,對購置電動巴士的資助涉及4.7億元,要求營辦商必須在2027年前訂購新車,2029年前交付及登記,有關資助將分兩期發放,首75%資助額將於電巴在港完成車輛登記後發放,剩餘25%在電巴達到特定績效指標後,如預先指定的行駛里數後發放。
此外,現時全港約有18,000輛的士,當中約 0.5%是電動的士。謝展寰指出,的士換車資助名額優先分配予車齡最長的的士,政府本月內會發信予該批的士車主,他們須於兩個月內回覆是否參與,半年內訂購新車,一年內要出牌,接受換車可獲的資助額,相當於電動的士目前的市場價格約10%至25%不等,涉及的總資助額約為1.35億元。

兩年後至少提供500個高速充電樁
《路線圖》擬在明年開始拓展充電網絡,改造現有的加油站,提供高速充電樁,在2027年作首次檢討,至少提供500個高速充電樁。對此,謝展寰表示,未來電動車的款式和用車成本均會比傳統車輛更有優勢,因此有信心實踐2050年車輛零排放的目標;而未來電動巴士和的士數量會逐漸增加,相信供應商會預備好足夠的零件,不擔心會出現短缺問題。
電動車的廢氣排放減少,駕駛成本也較傳統燃油汽車低。代理電動車的新能源亞太有限公司代表Bono Li介紹指,在價格上,電動車有明顯的優勢,現時一輛傳統的柴油車34萬元,每輛電動的士只需約22.8萬元。他續指,電動的士每度電可以行駛7.2公里,只需26分鐘便充電至100%,續航大約為400公里,與一般柴油車的續航行駛為400至500公里相若。現與充電站公司商討,未來會向的士業界提供電動車的充電優惠,比起柴油車而言,每位電動的士車主節省約20%至30%的成本費用。
Bono Li表示,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政策配套下,未來的電動車市場十分明朗,的士業界的反饋都正面,已經有100部電動的士落訂,期望明年將有1,000部電動的士落地。
議員鼓勵業界「早買早享受」
今次制定轉用電動巴士及的士的路線圖,採取鼓勵為主、循序漸進及不會轉嫁成本予乘客。對於一些市民擔心更換電動巴士及的士的成本會轉嫁至消費者,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恒鑌表示,不論是專營巴士或者的士車主申請加價,均需要向政府提交經營困難的理據,政府亦會作出調查以及視乎市民的負擔能力作出審批,而《路線圖》並不是強制所有的士和巴士轉用電動車,因此電動車的營運成本不能構成加價的理由。
陳恒鑌續指,政府會在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因此日後市面上會逐漸全面使用電動車。
他形容現時的資助政策為「早買早享受」,建議的士業界及專營巴士公司及早參與,以享受資助的優惠。

城巴申資助購200輛電能巴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特區政府公布《公共巴士和的士綠色轉型路線圖》資助營辦商和車主購買電動巴士及的士,城巴隨即宣布,在此資助框架下購入200輛電能巴士,並正積極推進氫能巴士第二階段測試計劃,包括引入額外5輛量產型氫能雙層巴士及在港島興建第二座加氫站,並探討長遠零排放車隊轉型的發展策略和額外資助,包括購入氫能及電能巴士,以及興建基礎及配套設施等。有引入電動的士的車行總結經驗指出,目前充電設施嚴重不足,建議引進換電技術。
的士業界倡引進換電技術
的士小巴商總會理事長周國強旗下車行有700多輛的士,去年引入三四輛電動的士,但他指出充電問題一直困擾車行運作,「目前有三四輛電動的士,因為要預留時間充電,只能租給一更司機。」
根據特區政府的路線圖,目標2030年安裝3,000個高速充電樁,他擔心供不應求,「政府應想想方法,或跟電車供應商想想方法,會否參考其他不同的供電方法,例如換電?根據現時內地數字,換一塊電池可能要三分鐘,現在我們用快充,一部的士,如果真的用到沒電的情況下,可能要(充電)30至45分鐘。」
有車行曾向政府申請自行設立充電站,申請逾一年仍無任何進展,車行認為政府部門之間欠缺統籌。香港無線電的士聯誼會主席黃羽庭講述申請經過,「目前沒有跨部門合作,例如向環保署申請,它說有些地方屬地政署管轄,地政署則指某個地方屬路政署。內地電動車數量和增長全球第一,官員落手落腳幫你解決問題,推動政策落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