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健榮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國際機場三跑系統全面啟用,工程涉資逾千億元,填海造地650公頃,3,800米長的跑道及滑行道系統,不僅是香港其中一個規模最大的基建項目,亦打破多項香港以至世界的紀錄,標誌着香港航空業發展開啓了新征程。

事實上,建設三跑系統目的在於為機場運力擴容,是建設大灣區世界級機場戰略群的重要一步,反映出香港維持並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的雄心壯志和落實國家戰略的無比決心,是應對日趨激烈的全球航空競爭的積極部署。從經濟角度看,按機場管理局預期,2030年三跑系統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直接、間接及連帶貢獻價值亦將達1,840億港元(按2012年價格計算),較以往只有雙跑道時大幅增加約四成,會為香港經濟的再次騰飛注入新動能。

航空界乘風而起

既然東風已至,航空界可乘勢而起,積極配合發展。

首先,粵港澳大灣區內各機場須協調發展,以發揮整體效益,提升區域航空服務的競爭力,共同打造一個更加繁榮的灣區機場群。具體可從兩方面作考量;其一,大灣區各城市的業界代表可牽頭成立大灣區航空業委員會,理順不同地方的發展規劃及做好機制對接,以更好協調整個灣區機場群的合作發展。其二,應優化硬件配套,除加密現有的接駁船隻和巴士班次外,特區政府還可強化鐵路連接,加開直達路線,以減省旅客往來兩地機場的換乘和過境時間。

其次,擴大航空業人才庫,以配合三跑道系統全面運作後的人手需求。航空業蓬勃發展,需要更多更穩定的人才供應,業界應主動創造良好條件,積極培訓和晉升人才,吸引本地年輕人入行。短期而言,若本地招聘無法滿足需求,則可向內地或海外招募人手,發掘不同地區的人力資源。長遠來看,可考慮與本地、內地甚至海外院校合作,開辦航空管理、航空工程學位課程及民航機師培訓課程,以培育未來更多航空專才。

大灣區貨如輪轉

此外,特區政府亦可適時推出利好政策,以助力產業發展。一方面,機管局可考慮以多元化的刺激措施,吸引航空公司拓展航空網絡,令更多國際客貨運航班選擇香港作為中轉或目的地,強化香港成為連接亞洲乃至全球的重要航空節點,增強國際聯繫。此外,鑒於全球航空樞紐的競爭日益激烈,特區政府也應考慮推出更多對航空業友好的政策,以維持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競爭優勢。

另一方面,香港機場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特區政府可於此處落墨,以充分利用香港國際機場在航空貨運的優勢。例如,內地和本港海關可共同推出措施,為往來內地經香港轉運的貨物提供通關便利,提升清關效率。此外,物流業界未來可更多使用「香港國際機場東莞空港中心」的聯運形式,深入貨源腹地,促進貨物運經香港的效率。

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曾指出,香港一定要繼續在「港」字上做文章,建設好陸、海、空三個「港」。三跑系統正是空港建設的一項重要成就,它的落成不但能夠應付長遠的航空交通需求,更能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空交通樞紐的戰略地位,同時助力陸港與海港發展。這不僅進一步鞏固了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且對於推動國家的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適逢特區政府於今年施政報告宣布將擴大「機場城市」規模超過一倍,與三跑的落成啟用相得益彰,相信將產生強大的協同效應,激活香港的旅遊、餐飲、零售和酒店等行業,為本港經濟注入強大生命力,讓香港發展飛出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