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僖)香港特區政府衞生署昨日公布口腔健康及牙科護理工作小組總結報告和相應行動計劃,指根據最新的口腔健康調查結果,香港巿民口腔健康狀況20年間持續改善,顯示推行的多項的措施有效改善市民口腔健康。工作小組建議應將現時口腔健康及牙科護理體系「重治療、輕預防」的傾向,扭轉為「重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特區政府已制定相應行動計劃,通過「做闊做淺」策略,廣泛向所有年齡層市民推廣以預防為重的基層口腔健康護理,並以「做窄做深」策略,聚焦為弱勢社群提供必需的牙科護理服務。
衞生署表示,工作小組認為市民口腔健康狀況處於相對良好水平,但仍面對牙患和失去牙齒風險,要加強預防。雖然政府多年來大幅增加投放於各項直接提供或資助牙科服務的資源,上年度相關開支近13億元,惟資源的使用「重治療、輕預防」,未有通盤考慮成本效益。

口腔健康「重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工作小組建議,政府應積極發展以預防為重的基層口腔健康護理,減少對牙科治療需求,並檢視資源運用的成本效益和可持續性,以「重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為目標,建議採用「做闊做淺、做窄做深」作為未來策略。
「做闊做淺」是廣泛地向不同年齡層市民推廣基層口腔健康護理,協助建立良好口腔衞生習慣和生活模式,並自覺定期檢查口腔及評估風險;「做窄做深」是聚焦地為有經濟困難、殘疾或特殊需要人士和高風險群組,以公營或資助模式提供預防性和治療性的口腔健康及牙科護理服務。
特區政府已制定相應口腔健康行動計劃,包括於明年首季推出青少年護齒共同治理先導計劃,13歲至17歲青少年可獲政府資助使用私營牙科機構的評估、洗牙等部分服務,政府會資助200元,家長需支付「共付額」建議為200元。私營牙科機構可自訂收費,但須公開透明。先導計劃可銜接現時的小學學童牙科保健服務,預計每年約37萬名青少年受惠。
獲醫管局豁免醫療費者增補牙資助
另一項「社區牙科支援計劃」,除牙科檢查、脫牙和止痛藥物外,還新加補牙服務,合資格人士包括已獲醫管局豁免全部醫療費用的人,政府會資助全數費用;已獲豁免部分醫療費用的人、65歲至74歲的長者生活津貼受惠人、社工轉介的有需要人士等,將獲政府資助逾九成費用,但有關市民每顆牙要支付50元行政費,這項計劃名額最少4萬個。
牙科街症服務會於本月30日推出網上登記服務,市民尤其是長者無須再親身深宵排隊取籌。
工作小組主席、醫務衞生局常任秘書長陳松青表示,政府已預留足夠資源推行相關計劃,預計未來對牙科護理人員和牙醫人手需求極大,會密切留意需否增加培訓名額。醫衞局正招聘非本地培訓牙醫,預計明年首季有首批海外牙醫抵港。
立法會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表示,牙科治療如杜牙根成本高昂,收費或對一般家庭造成經濟壓力,建議政府考慮為中等收入家庭必要時提供資助,又認為2026年推出的「社區牙科支援計劃」僅提出與社福機構合作,建議沿用關愛基金資助有關項目的做法,邀請私人執業牙醫參與。

政府調查:逾四成成年人缺乏口腔檢查習慣
根據特區政府衞生署昨日發表的「2021年口腔健康調查報告」,香港約三分之一成年人和近半數非居於院舍長者患有未經治療的蛀牙,蛀牙比率保持穩定,5歲和12歲組別的蛀牙則見明顯跌幅,由2011年的50.7%和22.6%,降至2021年的41.6%和16.3%。在缺牙方面,65歲至74歲非居於院舍長者無牙比率,從2011年的5.6%顯著下跌至2021年的0.9%,同期牙齒數目由19.3顆升至22.8顆。

於2021年11月展開的口腔健康調查,對象約7,100人,來自5個人口組別,包括5歲兒童、12歲青少年、35歲至44歲成年人、65歲至74歲非居於院舍長者,以及65歲或以上日常生活缺乏自我照顧能力並使用社署長期護理服務的長者。因應新冠疫情,是次調查的實地工作整體延遲至去年12月才完成。
調查顯示,5歲兒童每日刷牙兩次或以上比率增加,由2011年的74.5%升至2021年77.9%。其他有自我照顧能力人口組別,有逾八成人每日刷牙兩次或以上,但每天清潔牙縫習慣的人只佔13.0%至31.6%。
成年人及非居於院舍長者的牙周狀況仍令人關注。約40%成年人和非居於院舍長者,有一半或以上的牙齒出現牙齦出血,雖較十年前下降了約50%。不過,有57%成年人和70%非居於院舍長者都出現牙周袋,比率較2011年分別四成成年人及六成非居於院舍長者為高。兩個年齡組別人士牙周袋通常位於臼齒(後牙),反映清除牙菌膜技巧未能有效預防牙周病。
近四成5歲童出現蛀壞乳齒
口腔健康調查發現,學前兒童普遍沒有口腔檢查習慣,高達39.2%的5歲兒童有未經治療的蛀壞乳齒,且有相當比例的家長錯誤判斷子女的口腔健康狀況。
另一方面,當小學生合資格參加學童牙科保健服務並每年接受牙科檢查後,口腔健康有明顯改善,12歲青少年組別平均只有0.24顆牙齒曾出現蛀牙,屬極低水平。不過,只有57.3%成年人及33.4%非居於院舍長者有口腔檢查習慣,即使有嚴重口腔問題引致疼痛並影響睡眠,也往往忽視症狀,傾向自行處理不適。
調查又發現,65歲或以上使用長期護理服務的長者較2011年同一組別人士擁有較多牙齒,完全沒有牙齒的比例較少。但該組別人士中逾半數有未經治療的蛀牙,牙齒和假牙清潔情況亦令人關注。
衞生署本月底推牙科街症網上登記
衞生署昨日宣布,為進一步便利市民接受牙科街症服務,將於本月30日起推出牙科街症網上登記系統,優化服務流程,減省市民現場輪候的時間。經網上登記並獲發手機短訊通知獲分配牙科街症名額的市民,可於指定時間到指定的牙科診所接受服務。

電腦抽籤分配名額 長者佔一半
衞生署發言人表示,在登記系統推出後,需要牙科街症服務的市民可在上午9時30分至11時30分登入系統登記指定牙科診所翌日的牙科街症服務。市民須以實名登記一次,系統會以電腦抽籤方式分配牙科街症名額。有一半名額會優先分配給65歲或以上的長者。
成功獲分配名額者會獲發手機短訊通知,市民亦可於同日下午12時30分後登入系統查詢抽籤結果。為協助市民識別真偽,衞生署的短訊只會以附有「#」號的「#DH-DENT GP」發送人名稱發出,相關短訊不會附有超連結。
有餘額可熱線預約 先到先得
若抽籤後尚有餘額,登記系統會同時公布相關牙科診所的名單,市民可在同日下午2時至5時,或於牙科街症服務當日早上7時45分至9時15分,致電服務熱線以先到先得方式預約,詳情將於登記系統網站公布。
登記系統推出後,市民可透過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登入衞生署牙科街症網上登記系統以使用服務。已登記醫健通的市民及其家人或照顧者亦可透過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取覽相關到診紀錄。
因應登記系統的推出,衞生署會於12月30日起停止牙科街症服務的初步登記安排。署方會密切留意登記系統推出後的運作情況及成效。署方正製作有關登記流程的短片,並上載衞生署網頁供市民查閱,同時安排網上簡介會向各地區康健中心、地區康健站及社區長者服務單位的職員介紹有關登記系統及流程。
任何人士如需協助使用登記系統,可於早上9時30分至11時30分的登記時間內,到擬登記牙科街症服務的診所、各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尋求協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