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電影中的周瑜(右)與趙雲(左)形象。 資料圖片

東漢末年的飄零亂世,血雨腥風,也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周瑜是這個時代的英雄,在《三國志》也好,在唐宋的詩詞中,都是被描寫和歌頌的英雄人物。可惜的是,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為了烘托諸葛亮的非凡智慧、卓越才能,將周瑜這位風度翩翩、氣宇軒昂的東吳名士,改寫成了心胸狹隘、嫉妒小器的齷齪小人。

《三國演義》寫到,當時曹操稱雄北方,向北滅了大敵袁紹,之後數年輾轉綏靖了袁紹數個兒子和一些諸侯,統一北方。與此同時,劉備雖擴展了自己的實力,但不敵曹操的南侵。諸葛亮向劉備提出聯吳抗曹之計,並成功說服孫權與東吳群儒,終在赤壁火燒曹軍連環船,奠定三國局面,「三氣周瑜」的情節也由此開始。

赤壁之戰後的第二年,周瑜欲奪荊州,反被諸葛亮搶先取得,就成「一氣周瑜」。曹軍與吳軍在南郡城下交戰,周瑜中了毒箭,詐死成功騙過曹仁,最終把曹仁打敗。等吳軍辛辛苦苦追趕曹軍後回到南郡時,城卻已被趙雲所得。同時,在諸葛亮的授意下,關羽和張飛取得荊州和襄陽,氣得周瑜金瘡迸裂,箭傷爆發。

「二氣周瑜」是周瑜上書孫權,提議把孫權之妹嫁給劉備,以宮室美眷困惑之。將劉備扣下,然後逼諸葛亮交出荊州。怎料諸葛亮一早安排錦囊妙計,派趙雲殺退追兵,截救劉備,並高唱:「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令周瑜又氣又傷。

「三氣周瑜」簡單說來是周瑜想討回荊州不利,率兵攻打又失敗,結果病死。事件發生在荊州城下,周瑜假託攻打西川,以借道荊州為名,想趁機奪回荊州。可是此計早被諸葛亮識破,等吳軍到了荊州城下,趙雲卻不放入,而四下千軍萬馬奔來,「誓言要活捉周瑜」,周瑜就此氣死。死前並發出「既生瑜,何生亮」之慨嘆。

瑜亮之爭無史實根據

其實,「三氣周瑜」又是否屬實呢?在《三國志》中,周瑜確曾「親跨馬掠陣」時中了一箭,曹仁聽聞他臥病不起,便勒兵就陣。周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三國志》並沒提及南郡為諸葛亮所得,況且自赤壁戰後,周瑜尚領南郡太守,所以「一氣」之事,不知從何說起?

至於第「二氣」,正如《三國演義》所說,周瑜之計謀施行而被諸葛亮識破,留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笑柄。試想那時劉備羽翼未豐,若周瑜之計謀真的被孫權所採納,恐怕歷史都要改寫。在《資治通鑑》記述,後來劉備知道周瑜上疏的內容,嘆曰:「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因孔明「諫孤莫行,其意亦慮此也。孤方危急,不待不往,此誠險塗,殆不免周瑜之手!」可見劉備他一早已認清形勢,又怎可說有人上當?孫權將妹嫁給劉備,這是真有其事,但這種政治婚姻在任何朝代都有,尤其亂世更多。人人都知的就不是陰謀,沒人上當,又何「氣」之有?

至於第「三氣」,周瑜要向劉備借道伐蜀,等進兵時順便消滅劉備。這算什麼奇謀妙計?「過橋抽板」和「唇亡齒寒」的橋段而已,人家不上當,你就會氣死?更不要說什麼「既生瑜,何生亮」之慨嘆,這些可說是《三國演義》通過貶低周瑜的氣度和智慧來烘托諸葛亮算無遺策、如有神助的形象。

歷史中周瑜心胸廣闊

其實,歷史中的周瑜是「雄烈、膽略過人……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陳壽說過他:「性度恢廓,大率得人,惟與程普不睦。」只是因程普這老將不服周瑜而已。不過最後程普也對周瑜折服,說:「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由此可見,周瑜人品高尚,心胸廣闊,有令人信服的魅力。

看《資治通鑑》,知司馬光對周瑜有極高的評價。他在書中「赤壁之戰」稱周瑜為胸中帶甲、膽識過人、智勇雙全的軍事家。孫權對陸遜說:「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連劉備也說過:「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而且他精通音律,「曲有誤,周郎顧」,所以有人竟為博周郎多看一眼,而故意彈錯。由此可知他是多麼受人尊重欣賞。

再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對周瑜的描述:「……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既寫出了周公瑾的神采,也道出他在赤壁之戰的功勞。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