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為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特區政府提出試行片區開發模式,揀選具規模地塊,由發展商綜合開發。發展局日前公布三個片區試點詳情,分別位於洪水橋/厦村、粉嶺北及新田科技城,佔地12.5至18.6公頃,中標發展商須負責片區內所有土地平整和基礎建設、保留住宅用地自行發展,並不同程度地參與產業用地發展。這次發展將革新香港的發展體制和土地開發模式,進一步把原本的邊陲地帶轉變為發展熱土,將能拓展香港發展新空間並促進港深融合發展。高端專業服務、物流、商貿、創科等是北都區的重點產業活動,需要大量用地存放數據基礎設施。片區開發若可照顧到這方面在未來一段時間的需要,必然可大幅提升片區的發展效能。
面對各種發展壓力與挑戰,香港變革求新是必然選擇,也是貢獻和配合國家發展大戰略的應有之義。今年以來,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以及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多次對特區政府、工商界等各界人士的講話,都帶出國家對香港的要求與期望,就是要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11月下旬,特區政府組織企業代表考察北都區,並落實北都區片區開發模式等一系列工作,發出變革信號。社會反應非常正面,本地與內地工商界更是積極響應,起了一個良好勢頭。這次發展將革新香港的發展體制和土地開發模式。
奠定香港新發展體制
首先,北都區發展模式,奠定了香港新的發展體制。特首李家超帶團考察廣州、佛山、東莞、惠州和深圳五市,又考察北都區和舉行簽署意向書活動,反映出特區政府在新時代下決心改變管治理念,讓各界清楚認識到特區政府作為掌舵手的角色,通過有規劃地推動大項目,提升城市競爭力,跳出「積極不干預」和「小政府大市場」的發展理論與模式。事實上,特區政府合理干預和編制產業發展戰略,更是時代大趨勢,連一向擁護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英美政府,近年亦深度介入經濟規劃,推出不同產業政策。
新的發展模式能理順特區政府、市場和社會的協作關係。過去社會上有聲音認為,特區政府聯動企業的發展模式對香港社會和市民造成負面影響,認為這會導致所謂官商勾結。然而在新時代下,特區政府、企業和市民都是香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持份者,只有公開和坦誠合作,才能把香港的利益最大化。一如特首李家超早前在企業參與北部都會區發展簽署儀式上所言:「今天的活動彰顯特區政府決心帶領社會各界和市場參與,共同發展北部都會區的願景。」北都區是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前線陣地,唯有通過促進本港與內地企業合作,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全港才能從區域融合中獲取更大利益。
片區開發模式具顯著正面效益。從內地經驗可見,通過政府的前期規劃與指導,項目發展商主導片區的有序開發,絕對可以建造出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園區,對產業集聚和貢獻地方經濟起到巨大作用。此外,園區的清晰定位、產業支援措施、完善基礎設施和社區配套,對企業和居民來說有較大的吸引力,較容易引入目標企業和居民。從特區政府的行政而言,一次過統籌整個片區的開發,將可改變過去發展零碎、程序繁複和時間冗長等問題。北都區三個片區已完成法定城規程序,特區政府更會先根據法例收回三個片區內的私人土地,加快土地供應和加快土地開發。北都區三個片區的定位明確,如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定位是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是宏觀的發展規劃。通過特區政府和企業合作制訂具體規劃並按產業發展預期所需而有序落實,將可為片區、整個北都區與港深邊境地區,以及整個香港帶來巨大效益。對香港企業來說,片區開發是新事物,加上企業盈利的實際需要,發展局表示特區政府願意與發展商一同分擔項目風險,更增企業進駐北都區的信心。
片區開發能更好體現前瞻性布局。我們不只着重當前的競爭,更應放眼未來數十年的競爭。這一方面需要有創新產業的規劃,另一方面是需要土地規劃帶來的空間作用。從內地經驗可見,智能生產、智能服務將是新時代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工業革命4.0告訴我們,數據將是產業發展最重要的要素。因此北都區的開發,除了重視交通基礎設施,更是看重數據收集、數據運算、數據儲存等基礎設施的供應。高端專業服務、物流、商貿、創科等是北都區的重點產業活動,需要大量數據儲存和處理設施,片區開發若可照顧到這方面在未來一段時間的需要,必然可大幅提升片區的發展效能。
體現香港融入國家大局
以片區模式開發北都區,更體現香港主動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開發北都區反映出香港主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區政府主動推出一系列政策開發北都區,香港和內地工商界積極響應,反映出開發北都區、融入大灣區,已成為社會的共識。是次片區開發模式進一步把香港原本的邊陲鄉郊地帶轉變為發展熱土,將能拓展香港發展新空間並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在企業參與北部都會區發展簽署儀式上,有超過80間企業簽署意向書,包含本地、內地和海外的房地產商、銀行、交通、電訊、文化、物流、能源、醫藥、創科企業等,打造了促進本地與內地企業合作的大舞台,締造機會讓香港企業向內地企業學習片區開發的經驗。此外,從空間角度看,特區政府組織企業考察廣東,讓官員和工商界領袖清楚了解到,大灣區各市的強勁發展勢頭、大灣區各方面的體量、實力和潛力,對如何通過參考大灣區城市的經驗,打造香港具有優勢的新質生產力要素,以及如何從空間和產業鏈層面共商協作和分工發揮作用,構建出更清晰的圖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