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部分跨國企業盈利豐厚,卻透過「避稅天堂」逃避繳稅,不僅損害企業間的公平競爭,亦影響各國政府稅收收入和國際稅收秩序,這促使國際社會採愈來愈協同的反避稅行動,予以打擊。

逾9700億利潤重新分配各國政府

早在2009年,各國首腦便在二十國集團(G20)倫敦峰會上重點關注「避稅天堂」,並在此後的多個國際會議上,協調推出防止跨國公司利用「避稅天堂」逃稅的許多制度安排。在2021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宣布,136個國家已達成一項旨在消除「避稅天堂」的全球協議,確保各全球企業支付的最低稅率為15%。該協議推出後,明顯打擊跨國企業將其利潤轉移到低稅率區或「避稅天堂」的誘因。

OECD這一稅改協議,涉及全球136個國家規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強的跨國企業,它們的經濟活動貢獻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約90%,意味超過1,250億美元(約9,729億港元)的利潤重新分配給各國政府,並確保這些企業無論在何處經營並產生利潤,都應公平納稅。在該協議實施後,各國政府有望每年從跨國公司處獲得1,500億美元(約1.17萬億港元)的稅收收入。

此外,各國政府還透過「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BEPS)行動計劃」和《多邊稅收徵管互助公約》、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標準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從政策方面協同發力反避稅,削弱「避稅天堂」的優勢,加強稅收監管,促進稅收公平的國際環境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