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小凡)香港電影資料館(資料館)將於明日(29日)起至2025年5月4日舉行「影像抒寫——香港電影與都市文學」展覽,以多元方式結合電影選段、口述歷史、照片和介紹電影作品從文字轉化成影像過程的影片,探索二十世紀中葉至千禧年間以香港都市為背景的電影與文學的互動脈絡。展覽為香港博物館節2024節目之一。
香港電影資料館一級助理館長(節目)郭靜寧表示,相比以往多數提及小說改編成電影,今次研究更加深入,觀眾可以溯源香港文學與電影的歷史,是次展覽希望能展示編劇對電影的貢獻。
香港電影資料館特約研究員藍天雲介紹道,香港從文學改編電影的歷史悠久,例如今年火熱的《九龍城寨》,都是從小說改編漫畫再至電影。
香港文學拓荒者如望雲、侶倫等,早在1930年代涉足影壇。五十至七十年代,有不少香港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也有好些作家參與電影創作。八十年代至千禧前後,時代變遷下,文學電影作品不拘一格的特質,持續在影壇不時成為亮點。是次展覽將展示二十世紀中至末,數十年間以香港都市為背景的文學電影的發展,並賞析箇中身兼作家的電影編劇或導演的作品特色。
電影的創作不離劇本先行,亦往往受文學啓發。本地導演和編劇喜歡向小說或舞台劇求取靈感,將其化成充滿本地氣息的動人電影。不少小說家與劇作家亦活躍於影圈,將自己或別人的作品改編後搬上銀幕,或與導演合作編寫全新的故事和劇本。影人與文人跨界合作的雙向啓發和互動,是香港電影文化一個重要特色。
是次展覽分為四個展區,追溯從1930年代至千禧年間,與香港都市文學相關的電影作品,藉此展示香港的電影與文學悠久而緊密的關係,同時反映數十年來本地生活面貌的變遷。
第一個展區「足跡」透過早期文人和影人的照片,以及相關電影劇照等,讓觀眾認識香港電影與文學互動融合、互相啓發的歷程。

第二個展區「歲月如歌放映室」將放映兩個節目的影片,包括《節目一:作家與電影》,以電影選段展示多位作家和編劇的代表作,例如侶倫親自改編其小說《黑麗拉》的《蓬門碧玉》(1942),以及由秦亦孚原著、張愛玲編劇的《南北一家親》(1962)等。《節目二:詞人與歌》精選一連串令人回味的電影插曲,細味填詞人如何將電影故事融會於歌詞中,讓電影更添韻味。選曲包括電影《桃李爭春》(1962)中,由易文作詞、姚敏作曲和李湄主唱的插曲《賣餛飩》,以及電影《玫瑰的故事》(1986)中,由鄭國江作詞、林敏怡作曲和甄妮主唱的《最後的玫瑰》等。

第三個展區「從文字到影像」,以電影作品為實例,包括《華燈初上》(1961)、《蒙妮坦日記》(1968)等,展示電影人如何從文字中提取養分,將故事化作劇本,再用影像創作出別具一格的作品。

壓軸的第四個展區「口述歷史:編劇作法」,匯聚多位不同年代編劇的珍貴訪問,包括來自好幾位傳奇人物如身兼填詞人的陳蝶衣和廣播奇才李我早年講述創作心得的片段,較近期的訪問亦有集小說家、詞人、編導於一身的李敏,以及以筆名「Mr. Pizza」創作網絡小說而晉身為新一代編劇的江皓昕等。

為配合展覽,資料館將於今年12月1日至2025年2月23日舉辦「舞文弄影——香港電影與文學」放映節目,精選十七部從文學著作改編或從中汲取靈感的香港電影於資料館電影院放映,展示電影藝術與文學創作互相交融。

「影像抒寫——香港電影與都市文學」
日期:2024年11月29日至2025年5月4日
開放時間:星期一、三至日:上午10時至晚上8時
聖誕前夕及黃曆新年除夕: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黃曆年初一及二休館
地點:香港電影資料館展覽廳
免費入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