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王安石誕辰一千周年》郵票。資料圖片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統計數字,患有不同程度自閉症由2013年的1萬餘人(0.1%),跳升至2022年的2萬餘人(0.3%),而自閉症對兒童成長有着深遠的影響,諸如人格、學術、親子關係、朋輩關係、學校生活、工作以至社區適應等,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忽視。

自閉症主因來自遺傳

首先,什麼是自閉症?最早發現自閉症的是美國肯納醫生(Leo Kanner),他在1943年發表了11篇有關自閉兒童的研究論文。自閉症的主因是遺傳,大腦形成的過程中,遺傳基因產生破壞性的影響,形成各種感知和溝通的障礙,這些孩子有以下徵狀和行為:

1.固執,例如他把玩具排列成一個圓圈後,有人移動了玩具,他會立即把玩具的位置還原。

2.語言發展遲緩,有些嚴重一點的孩子甚至不能用言語表達。

3.喜愛獨處,缺乏與別人溝通的能力。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且經常逃避與人眼神接觸。

4.重視公平,而且對自訂的規則亦相當偏執,任何人違反了他們心目中既定的規則,他們便會感到不安,並會堅持要求別人按他所訂的去做。

高功能患者智商不俗

在各種自閉症中,最難分辨的是高功能自閉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患者智商不俗,語言能力、學習能力較佳,自閉傾向也不太明顯,只在語言理解、表達力、人際互動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困難。

說及自閉症,便想起一位古代名人,他近乎倔強地以一己之力推動變革,給歷史留下了躑躅前行孤獨的背影,完全不合宋朝官場的規矩。他提出的「三不足」之說,「天變不足畏(天意無須在意),祖宗不足法(不要因循守舊),人言不足恤(不必在意是非議論)」,在當時堪稱驚世駭俗,石破天驚——他就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王安石。

王安石是否為高功能自閉症患者呢?依照古文記載,我們不難看出王安石的「症狀」:

一、 交際怪異。朋友蕭公子盛裝打扮到王安石家中,以為王安石會有盛宴款待他。可是桌上卻只有一壺酒、兩塊胡餅、切成四塊的肉。蕭公子見此並沒有食慾,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王安石將蕭公子吃剩下的餅拿過來吃了。

二、王安石有「拗相公」之稱,好辯駁,他固執起來,甚至仁宗皇帝的聖旨都不能逼他讓步。

三、不修邊幅,生活習慣邋遢,《宋史》本傳稱他「性不好華腴,自奉至儉,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因為屢月不洗澡,身上、臉上都生了污垢,以致面色無光、印堂發暗,家人還以為他生病了。

四、飲食隨便,筷子只夾離自己最近的那盤菜,不計是什麼菜,是不是美食,王安石從不計較。

五、非常喜歡讀書,甚至在飲宴會客的時候也會陷入沉思,不露笑容。有次他突然發笑,有人問他何故,他在思索《易經》兩卦,有了領悟,不自覺就發笑了。

看過王安石生活和個性、交友情況,讓人不禁聯想到高功能自閉症的特徵,當然,他的作風和作為使後人對他的評價有褒有貶,但千百年來,王朝興衰更替,世事滄桑鉅變,王安石的名字卻如同璀璨星辰,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他的改革精神和勇於擔當的品質,為後世樹立了榜樣。

即便在千年之後回眸,我們依然能感受到他堅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華。他的思想和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得以傳承和發揚。他的一生,是對理想不懈追求的寫照,也是對時代變革的深刻反思。在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從他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勇往直前,不斷追求進步。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