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看電影《焚城》的預告片,以為是一般的災難片公式,幸好入場後,發現不是大規模災難的公式。雖然有參照歷史事件,但沒有直接搬到香港身上。
故事講述皇后山火災場裏檢測到輻射指數,劉德華在離開政府後,研究輻射學術,故被政府委任為專家顧問,提醒大家災場發現放射元素「銫137」如同當年的「戈亞尼亞事故」,這也是片中唯一的真實事件。
當年《時代雜誌》形容「戈亞尼亞事故」為「世上最壞核事故之一」,國際原子能機構形容事件是國際核事件第五級事故,與「英國溫斯喬火災」、「日本三哩島核洩漏事故」同級,僅次於第六級的「克什特姆核廢料爆炸事故」和第七級最嚴重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及「切爾諾貝爾核電廠事故」。
劇情以這個恐慌為前提,大家全力搜救,用不同的方向去阻止擴散,劇情還算緊湊。雖然在真實世界裏,香港有輻射洩漏的機會不高,反而裏面談及皇后山作為電子垃圾的放置地,是有根據而發。曾有媒體追蹤全球電子垃圾的流向,發現香港每日有數千噸來自太平洋對岸的有毒電子廢物在新界堆積,成為電子垃圾山丘。
《焚城》的背景也是以此為靈感,亦談到當中黑工的問題,加上棕地問題,都是香港政府要正視的。電影中最好看是香港政府裏的角力,少許像美劇的權力鬥爭,不算精彩,但至少看得下去,沒有太大驚喜,但不會看得令觀眾尷尬。當中天文台長的角色特徵——「易喊騰雞」,更反映到高官裏的確不是人人鎮定,但反而更有人性,真正和居民連結心情,成為我最難忘的角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