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深圳)「AI學術導師」項目可將科研效率提高10倍甚至100倍。香港文匯報記者胡永愛 攝
●BRAILLIC首席技術官丁致遠(左)正在演示其增強現實的手術導航系統與設備。香港文匯報記者胡永愛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昌鴻、胡永愛、王凱輝 深圳報道)備受海內外關注的第26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以下簡稱高交會)昨日在深圳開幕,吸引來自全球10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餘家知名企業參展。高交會被譽為「中國科技第一展」,本屆高交會設置國之重器重大裝備、科技巨頭產業鏈、專精特新及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電子信息與大數據、清潔能源、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產業、低空經濟與空天等專業展區。17大產業與22個專業展的展區規劃,創高交會「專題專展專業化」細分歷史之最,全面展示世界高新技術發展趨勢,發布高新技術最新成果,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高新技術成果交易與洽談。香港文匯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本屆高交會上,香港企業身影比以往更多了,香港科技融入大灣區勢頭強勁。

本屆高交會上,由香港創新科技署及貿發局攜手合辦的香港館吸引了22家企業和機構參展。香港文匯報記者在現場了解到,香港館展品十分廣泛,包括機器人、紡織及成衣研發、納米材料、供應鏈等等,參展方較往屆更加廣泛,香港檢測和認證局、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園、香港研發中心及初創專區均現身本屆高交會,香港貿發局創業快線2024優勝者Braillic攜13家企業首次參展,推介園區「獨角獸」企業。香港理工大學則帶來增強現實(AR)引導手術導航系統,通過增強現實、人工智能以及計算機視覺,輔助醫生引導手術,以使得手術更加安全和精確。

儀器自主合成材料提效10至100倍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亦展出了一批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計算機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新材料等領域的代表性創新成果。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展區現場,一台儀器正自主進行材料的合成,這是該校朱熹教授團隊研發的「AI學術導師」。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協理副校長李學金介紹,「這台設備不僅可以合成化學材料,後續的測試、論文寫作等都可以一氣呵成。這種AI實驗室可以一個月完成一位研究生三年的工作量,將科研效率提高10倍甚至100倍。」

香港貿易發展局大灣區服務中心主任曾沂靖表示,參與此次高交會的初衷有三,第一是借助這個大平台尋找客戶,更好服務他們的產品、拓展市場;第二是希望助力香港研發中心的科研成果產業化轉化;第三是宣傳推廣香港領先的科創生態圈,邀請海內外科技企業、國際人才投身到香港創新熱土中。

AI手術系統與港京醫院進行臨床合作

曾沂靖還指出,科技產品直接複製到海外並不適用,特別是人工智能涉及到數據等敏感問題,必須按照當地監管要求及習慣。香港要用好「一國兩制」優勢,內地科創企業可以通過香港平台拓展海外市場,對接各種科研成果。「內地企業在香港與科技企業或研發機構合作,先做一個香港版本,然後通過香港版再複製到海外,成為國際版,可行度和歡迎度都比較高。」

參展企業BRAILLIC是從香港城市大學孵化的項目,現場展示了其研發的增強現實的手術導航系統與設備。「帶上設備,就彷彿有了一雙『透視眼』,可以準確瞄準腦部操作區域。」BRAILLIC首席技術官丁致遠介紹,使用這一AI手術系統和設備,能將手術操作的準確率從現在平均30%提高到約90%,目前已與香港、北京的醫院進行臨床實驗的合作。

明年深港有望實現多模態交通運行

香港應用技術研究院(應科院)展位負責人蘇先生在本屆高交會期間向香港文匯報表示,2022年大灣區推出互聯互通路線圖,其中包括落實深港智慧交通科創走廊,隨着無人駕駛和智慧交通的發展,明年深港有望實現多模態交通運行,保障自動駕駛與常規駕駛並行狀態下交通暢通和安全。

據介紹,應科院啟動了多模態交通數據預訓練大模型的研發,整合車輛軌跡、道路地圖和交通信號等,將多模態、自監督、大模型應用於智能交通系統,實現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比如,香港右舵左行,深圳左舵右行,南下香港的深圳車主將收到合規開車和行駛提示,在不同場景中,通過多模態交通技術,可以實現自動駕駛的「智慧」切換。目前,特區政府已經批准自動駕駛可以上港珠澳大橋,並將與珠海和澳門協調合作,推動跨境互聯互通。

另外,香港文匯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香港館工作人員大力推介即將在港舉辦的科創交流活動,今年12月國際創意展覽、亞洲知識產權營商論壇等將陸續舉辦,明年4月香港國際創科展亦引人注目,吸引來自企業、研究機構等各界人士積極關注香港科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