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製作「地膽遊中」地圖,透過色彩繽紛的圖像及街道圖,呈現「地膽遊中」活動的各個主題景點和AR 位置。 市建局供圖
●左起:鄭顯剛、林嘉君、Johnny。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導賞員Johnny表示,在中環街市仍能看到昔日的影子,包括這個水磨石主樓梯。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卅間街坊盂蘭會每年均會舉辦盛大的盂蘭勝會。香港文匯報 記者郭木又 攝
「地膽」推薦
「地膽遊中」導賞建議路線
光影經典

昔無扶手電梯行到鞋爛 今上落方便證邁向現代化

認識社區,「地膽」帶路。市區重建局中上環「城蹤遊」(City Walk)率先推出免費的「地膽遊中」導賞團。由本月9日至明年1月中,市民在網上登記後,將由當區成長、居住和工作的「地膽」帶領下,窺探社區歷來的變遷,細聽「地膽」們在區內的成長經歷。「以前我天天穿高跟鞋在這裏穿梭,過了一個月後,便發現鞋踭全都破損了,現在有了中環半山扶手電梯,標誌着中環邁向現代化。」有義務導賞員說。●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市建局中上環「城蹤遊」計劃首屆活動為「地膽遊中」導賞團,夥拍救世軍及中環街市合作,招募約60名55歲以上、在中上環出生及成長、曾在該區工作及對該區非常熟悉的人士擔當義務導賞員,以「第一身」口述歷史,讓市民更了解中上環的演變和民生故事。

市建局總經理(物業及土地)鄭顯剛介紹,所有導賞員均接受了30小時培訓課程,導賞員會根據其個人經歷、與中上環的回憶和生活小故事,融入導賞內容,令導賞更加生動和豐富,更連結中西區的「過去」、「現在」與「將來」時間點,期望為公眾帶來「心度」及「深度」兼備的遊蹤體驗。

中環的高樓,雲端直上,繁華似錦。作為香港金融的核心,中環是許多金融機構、企業的聚集地。今年64歲的「地膽」Johnny在退休前於中環從事金融業40年,對他來說,中環一面是現代化的地標,一面更是香港歷史的沉澱。

「地膽」細訴成長經歷

他分享道,自己年輕時喜歡在上班午休時到中環到處散步,包括超過80年歷史、為三級歷史建築的中環街市,那兒最開始為魚類批發市場,為遠洋船供應糧食,在1994年改建成中環購物廊,有不少攤檔聚集,「當時好熱鬧,我好鍾意喺度買CD。」

中環街市2009年經過活化後,已經搖身一變成為熱門的中環景點。不過,Johnny指出,在中環街市附近仍能看到昔日的影子,包括水磨石主樓梯、復古街市紅燈、室外庭院,還有牆上的舊標語等,這些都是當年中環街市的標誌。

有錢人沿街建三十宅 始名「卅間」

入夜後的中環除了合適夜蒲的蘭桂坊,還有不少高質酒吧,士丹頓街一帶兩旁便有不少酒吧與食肆,這便是昔日的「卅間」。Johnny介紹指,「卅間」即三十間,據說,過往有錢人沿着一條街興建三十間屋,卅間因而得名。

Johnny印象最深刻是卅間街坊盂蘭會,有別於其他地區農曆七月十四盂蘭勝會,該街坊盂蘭會是在農曆七月二十四日舉行,他興致勃勃地憶述昔日街道的熱鬧情景,「卅間街坊盂蘭會一路延續至今,原意是祭祀該區的無主孤魂,街坊們都會齊心合力,將各式各樣紙紮祭品及布置擺設,除了為社區祈福外,亦成為街坊聯誼的地方。」

另一名「地膽」林嘉君,年輕時曾在中環半山生活15年。今年58歲的她曾在尖沙咀一間品牌公司工作,每天都需要「過海」往返。由於半山區道路狹窄,交通極為不便,除了坐小巴到中環碼頭外,就只能徒步落山,所需時間大約45分鐘,她笑稱:「很廢高跟鞋,因為鞋踭很多時都卡在地上的坑洞,過了一個月後,便發現鞋踭全都破損了。」

1993年,中環半山扶手電梯啟用。這條全長超過800米、垂直差距為135米的電梯,是林嘉君的「救星」,讓她從半山至海旁,只需19分鐘。她介紹指,這是全世界最長的戶外有蓋扶手電梯系統,從皇后大道中出發,乘上半山扶手電梯,一路向上,沿途可欣賞中環繁華的街景,以及許多電影取景的熱門地點,包括新警察故事、重慶森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