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觀眾欣賞利瑪竇繪製的《兩儀玄覽圖》(仿製版)。 資料圖片

利瑪竇(1552年至1610年)生於意大利馬爾凱省馬切拉塔市,1571年在羅馬加入天主教耶穌會,1577年前往印度,1582年來到澳門。他在澳門努力學習漢語,了解中國風土人情,很快已能熟讀中國經籍。

1583年利瑪竇和耶穌會另一位傳教士羅明堅一同前往肇慶,他所帶來的自鳴鐘、三梭鏡和世界地圖引起了肇慶知府王泮的興趣,批准利瑪竇在崇禧塔東側建天主堂,取名仙花寺。王泮亦出資刊行利瑪竇所繪製的《山海輿地圖》,支持他在中國傳播西方科技知識。利瑪竇又按中國傳統習俗起了一個號「西泰」,大號叫「西江」,而肇慶位處西江邊,可見他對肇慶有着深厚的感情。

入鄉隨俗 循孔孟之道

另一方面,利瑪竇精通四書五經,尊重孔、孟儒學,對中國人傳統的祭天、祭祖敬孔等行為充分理解和尊重,並且認為中國上古文獻,中國傳統所提及的「天」和「上帝」本質上與天主教的「天主」沒有分別。

利瑪竇在肇慶居留了六年,其間更穿着儒士的服飾。總結利瑪竇在肇慶共創下五個「中國第一」:中國大陸第一座天主教堂;中國第一所西文圖書館;中國第一幅世界地圖;中國第一台機械自鳴鐘;中國第一部《葡漢辭典》。

1589年利瑪竇離開肇慶,曾在韶州、南昌、南京等地居留。在南京認識了徐光啟,徐光啟自小喜歡研究自然科學,對利瑪竇所帶來的西洋科技器物和知識頗感興趣,他後來中進士,官拜翰林院庶吉士,一直與利瑪竇保持友好關係。

覲見明神宗 獲准建天主教堂

1601年,利瑪竇扺達北京,並且成功覲見明神宗,獻上自鳴鐘、日晷、《萬國圖志》、西洋琴、銀幣、玻璃器皿和珍珠嵌十字架等,神宗允許他定居北京,1605年明朝政府批准他在順承門(今宣武門)附近建立天主教堂。

在京期間,他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關係和聲譽,開啟了明末清初百多年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方式:一方面介紹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吸引中國民眾興趣,一方面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禮儀習俗等,這些都為後來耶穌會傳教士所遵從,稱為「利瑪竇規矩」。

在利瑪竇的影響下,1605年北京約有200人信奉天主教,其中更有三名公卿大臣,稱為「聖教三柱石」:徐光啟、李之藻和楊廷筠。1610年利瑪竇病逝北京,神宗下旨以陪臣禮葬於阜城門外的墓園。

利瑪竇在中國的28年間,對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不少貢獻,他多次繪製和刻印《山海輿地圖》《坤輿萬國全圖》等五大洲地圖,使中國人接觸了近代地理學知識,改變了對地球的認識。他和徐光啟合作翻譯的《幾何原本》,其中的點、線、直角、外切等專有名詞術語至今很多仍在沿用。

此外,利瑪竇亦傳入及介紹了西方的天文、曆算、測量、透視學和倫理學。另一方面,他把中國的「四書」譯成拉丁文,把儒家孔孟學說傳播歐洲。而歐洲人從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等有所認識。

●緩圓(資深中史科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