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金額虛幣女主管被呃走7847萬元 上月案件數量有回升趨勢
警方昨日公布網上投資騙案數字和趨勢,今年首9個月共接獲3,468宗案件,共損失約22億港元,雖然比去年同期有下跌,但今年10月份案件數量比9月份急升兩成四,顯示有回升趨勢。在今年首9個月網上投資騙案中,近四成案件涉及金融投資產品,三成半涉及虛擬資產。其中虛擬資產騙案的最大單一損失金額約7,847萬港元,受害人是一名虛擬貨幣公司女主管,被騙徒誘使開通視像對話商談投資細節,結果被盜取電子錢包賬戶密碼,繼而轉走巨額款項。由於虛擬資產投資愈來愈熾熱,警方提醒投資者提高警惕免墮騙局。 ●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立本
2023年1月至10月警方錄得投資騙案5,017宗,涉及金額約49.3億港元,雖然今年首9月網上投資騙案宗數及金額,較去年同期均有下跌,但今年9月份有312宗及涉款約1.87億元,10月份則有380宗及涉款約2.48億元。
相關騙案受害人最細僅14歲
在今年首9個月投資騙案中,受害人年齡介乎14歲至90歲,當中40歲至59歲佔最多,有近五成(1,718人 / 47%),18歲至39歲佔三成(1,222人 / 33%),而60歲以上佔近兩成(705人 / 19%),14歲至17歲有5宗。至於受害人職業,有近一成是無業,其他包括會計師、醫生、工程師、教師等專業人士,也有部分是學生或家庭主婦。他們的損失金額由300港元至7,847萬港元不等,超過七成人被騙多於10萬港元,被騙過百萬港元以上有497宗,佔14.3%。
六成受害人接騙徒「白撞」訊息
商業罪案調查科反詐騙協調中心高級督察溫璧昨日表示,有近六成受害人是透過即時通訊軟件初次與騙徒接觸,有三成透過社交媒體詐騙廣告而加入投資群組,其餘則透過各大約會軟件、面對面、網頁或電話認識騙徒。絕大部分受害人都是被游說參與不存在的投資計劃。
騙徒透過社交平台、約會軟件和即時通訊軟件,發放「白撞」信息結識受害人,訛稱自己是虛擬資產「演算法工程師」、掌握投資內幕貼士等,跟受害人交朋友或建立曖昧關係,便會推介受害人到指定的假網站或下載假應用程式並註冊戶口投資,而假平台顯示的股票或商品價格、用戶的資產組合等均為偽造。
受害人起初小注投資,騙徒先讓受害人賺取少許回報,繼而誘騙受害人追加投資本金,但受害人想套現獲利時,假平台「客戶服務員」便會不斷要求受害人繳交高昂手續費、稅款、罰款等,或聲稱系統故障拖延付款,令受害人最終蒙受巨額損失。
其中損失最大網上投資騙案,受害人是一名38歲虛擬貨幣公司女主管,她在今年1月在WhatsApp接收到「白撞訊息」,對方自稱是一間專營虛擬貨幣公司負責人及介紹相關投資服務;當女主管表示有興趣後,被安排進入一個虛假平台與對方視像會面商談,其間因曾輸入自己電子錢包賬號資料及點擊分享程式連結,結果被盜取電子錢包密碼。其後,女主管在檢查電子錢包時,發現電子錢包內7,847萬港元被騙徒全數轉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