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江平在《中華優秀文化的一顆明珠》一文指出在傳統的戲劇和古老的民歌中,依字行腔體現得十分整齊。以昆曲為例,當一個字調為「降」時,旋律會採用一個高的音階和一個低的音階組合匹配這個字調;當一個字調為「升」時,旋律會採用一個低的音階和一個高的音階組合去匹配這個字調。依字行腔保證了人們在聽昆曲時不會將字調聽錯。依字行腔也會進入音樂中,稱為音樂的語腔。因為音樂的曲目主要是改編自戲曲的曲牌和民歌的旋律,這樣就將依字行腔帶入了音樂的旋律中。中華有聲文化中的依字行腔可以用「依字率」和「行腔率」來進行實證研究。依字率是以語言的字調為標準,將吟誦中的一個字調的基頻模式和正常讀音的字調模式去匹配,兩個字調的模式越相似,依字率就越高。行腔率是以音律的階音為標準,字調模式的基頻越平,感知的音高越接近音律的某一個音階,行腔率就越高,相反則低。

《尚書·帝典》說:「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中國傳統作曲方法,簡單地說是四個字:「依字行腔」。 前人創作律詩、律句,非常講究音韻美,而漢語有一個區別於其他語種的重要特徵,就是具有音韻美,而音韻美是怎麼產生的呢?就是因為漢字有聲調。古漢語的聲調是四種:平、上、去、入,現代漢語也是4聲:陰、陽、上、去。舊人填詞作曲時,除了要求旋律的動聽外,也必須保證音韻美,因此,在作曲時,歌詞中每個字的聲調都必須考慮到,某個字是平聲,那唱出來也必須是平聲,是上聲,唱出來也必須是上聲,去聲、入聲也是如此。所謂字正腔圓的「字正」就是這個意思。在舊時中國,不管是根據韻書創製的戲曲,還是一般的歌曲和用方言演唱的民歌,都必須遵循這條原則。 

現今中文流行曲界用的都是「以字就腔」受西洋影響的作曲方法,大家從小耳濡目染,自然也不會有聽慣了傳統作曲法的、尤其是通曉音律的人的感受,但作為一種知識,大家還是應該了解的。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