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月》首演劇照。

青年導演肖競已經連續三年來到烏鎮戲劇節,從《桃花扇》到《羅曼蒂克偶爾到來》,再到今年的《奔月》。每一次新作登台,她都感受到更大的壓力與期待,她坦言道:「烏鎮戲劇節有一批固定的觀眾,他們看過我的戲,會對我有更高的期待,我希望不辜負他們。」

「今年的《奔月》是改一個當代小說,這是我第一次改當代小說,在北師大本科的時候,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就是當代文學,基本上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的先鋒派開始,更多的會討論現代性的問題,討論人的存在。這兩年其實看了大量的東西,本來也想再找一個像《桃花扇》這樣的古典文學去改編,但是發現中國古典文學絕大多數文本其實缺乏現代性的討論,以及對現代性的反思,但是當代小說這些是挺多的。」肖競說。

《奔月》其實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神話,一代一代人對這個故事都有不同的闡釋方式。原著作者魯敏的小說,講述的是一個人從自己固有的日常生活中逃離,從自己已經確定的身份和社會關係裏逃離。「我覺得這是我們當代很多人會有的一個困境和體驗,並且我自己也有這個體驗。裏面的人物都非常的鮮活,都是看似正常,但內心都有一部分的扭曲和空洞。所以我很想改編這個小說。我很喜歡原著裏面的人物和他的故事的發展,所以基本上整個故事的進程與結局我還是比較忠於原著的。這次《奔月》用了6個比較職業的優秀演員,場地是一個露天的劇場——日月廣場,帶來了新的困難和靈感。日月廣場有這麼多樹,更有斑駁的牆,給演出增加了視覺和感覺上的豐富性,觀眾席抬頭能看到月亮,還是挺讓人振奮的。」

2021年,肖競成立了日常詩研究所,創作了《湧入歷史之前》、《桃花扇》、《動物之名》、《第二種遊戲》等。作品涉及劇場、裝置、寫作,堅持反思性、非娛樂產品的創作取向。她也曾多次受邀參加烏鎮戲劇節、阿那亞戲劇節與北京青年戲劇節。「我做了一個紀錄劇場作品叫《第二種遊戲》,找了6個青少年去演1個青少年犯罪的案子,我其實一直很喜歡紀錄劇場,就是跟真實的素材結合的這種戲劇作品,所以那個時候就給自己起名叫『研究所』,因為我會查閱大量的資料,我希望秉持着一個社會學或者是人文學科的視角去進行創作。『日常詩』就是我喜歡日常當中的那些微小的詩意。大家對於當代文學戲劇界可能關注得還不夠多,或者沒有找到特別合適的切入的方式。明年我還想再做紀錄劇場的作品,隔了三年沒有做了,還是手癢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