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絲

「情緒價值」是近年的流行詞,除了在社媒上廣為傳播,還被上海《咬文嚼字》雜誌評選為「2023年十大流行語」之一,定義為「給人帶來一切美好感受的能力,能引起正面情緒的能力」。放到日常實踐中,可視為不同人群對於自我療癒的精神性需求。如年輕人購買各種手辦、潮玩、盲盒,或不遠千里追星看一場演唱會,深層次上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情緒價值埋單。

當然,情緒價值是不分年齡階層的,老年人蒔花種草,中年人盤手串玩古董,也是為了滿足情緒價值。即使一些收入不多、無法為療癒悅己進行高額消費的人,也會到河邊釣魚、去郊野遠足釋放壓力。我幼年時,小夥伴們經常為了一張畫片、一粒珠光紐扣進行競逐,放到今天看,這種非物質化活動毫無意義,可是在當時卻能帶來巨大的快樂,為無數人提供了滿滿的情緒價值,也節省了玩樂的支出——任何時代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必須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也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尋找精神性支持與慰藉。

情緒價值之所以在當今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緣於數碼化生活正在變得普遍,現代人的工作、生活、情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很多人於不知不覺中,日常生活和行為就被數碼化模式支配推動,如變得更注重記錄,以便於向外人展示,注意力多是呈發散狀態的,當下的體驗、即時產生的微妙感觸,反而是次要的。由此導致不少人在已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下,也未能令內心變得豐盈,於是只能轉而求其次以其他渠道獲取情緒價值。

阿倫特說:「孤獨之所以如此難以忍受,是因為它失卻了自我。自我可以在獨處中實現,但只有在身處與我平等的、信賴我也值得我信賴的夥伴之中,自我的身份才能得到確證。」換句話說,情緒價值是當今一些身心無處安放的人,尋找身份認同和自我價值的療癒方式。美國貝恩諮詢公司針對穀子店、頌缽音療、芳香療癒、琴床療癒、禪修冥想療癒等新式商業模式越來越流行,無數人願意為之付費的現象,就認為這是一種為排遣壓力的情緒價值消費趨勢。

不過,情緒價值又是一種小圈子內有效的精神性體驗,換了另外一個人,則完全可能不屑一顧,別說花錢這樣做,即使送給自己也未必會要。我在社媒上看過一些視頻:美國許多私人租賃的倉庫因事主去世,子女也不願繼承,被一些小販低價拍賣下來,然後清理轉賣倉庫內的值錢東西。每次看到那些凝聚了主人一生心血的各式物品被當成垃圾一樣拋棄,我總是感嘆不已,對於當事人來說,這些是能為自己提供幸福感的珍寶,有着金錢無法衡量的價值,曾經為此不惜花大錢買單,但終究是泡沫,於他人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