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也沒有人知道什麼是吞嚥餐,市面上有關這方面的資訊很少,我就自己在家不停去嘗試。」萌生創業念頭的Kit很快就投入到研發之中,原先煮餸只是樂趣,而如今則要考慮方方面面。為了給長者做出適宜的軟餐,Kit不僅在自家廚房不斷嘗試,更是不斷學習相關知識,考取了長者營養學、食物衞生經理及食品安全管制系統證書。「吞嚥餐不僅要有廚藝,還要考慮衞生,更主要是要有營養,因為軟餐是要做給身體很虛弱的人。很多長者一餐只能吃下一個杯子大小的食物,要在『一個杯子』裏做到營養均衡,補充到他們需要的東西,讓他們慢慢增強體質,是製作軟餐的關鍵。」
Kit的顧客大多都是長者,許多已經八十幾歲,而她希望每位長者都能保持生活的質素,有精神有能量。談及致力於推廣軟餐的初心,她表示「想吃東西吃不到很痛苦,我都經歷過,會整日無精神、手軟腳軟,這樣不僅長者很辛苦,兒女照顧起來也是。有的吞嚥困難的長者在後期甚至只能通過插喉維持生命,而我希望長者能夠健康的,笑着,有尊嚴的活着。」
「許多吞嚥困難的長者出於安全考慮只能選擇糊狀食物,但糊狀食物只是吞下肚。而軟餐中有些許固體,可以讓他們稍微在嘴裏『磨』一下,分泌口水,有吃食物的感覺,胃腸也可以有東西能夠蠕動。經過嘗試,他們的飲食能力也會有所好轉。」Kit解釋道。她會根據不同的客人需要,調製不同程度的軟餐。在做成軟餐前,也會將食物原本的樣子發上Facebook,讓長者及她的子女能了解到這一餐吃到的食材有什麼,菜品是什麼。每次收到客人反饋家中長者吞嚥能力變強了,都讓Kit覺得自己投入的精力都是值得的。
不久前,Kit還接到機構邀請,讓她為一位婆婆製作心願餐。婆婆很想吃龍蝦餐,但她的身體狀況已經不能夠直接進食龍蝦了。為了實現婆婆心願,Kit不僅要研究適合婆婆的軟餐配方,還要尋找龍蝦模具,讓婆婆感覺到自己真的在吃龍蝦。市面上的龍蝦模具都太過卡通,Kit又活用起過往經驗開始學習自製模具。Kit表示「心願餐要從公公婆婆的角度出發,我們覺得鮑參魚肚是山珍海味,但對於他們而言可能更想吃到的是第一次約會時吃的那份乾炒牛河。幫他們找回記憶中的味道更加重要。這一次婆婆想要吃龍蝦,我可以用模具做出來,但如果公公想吃乾炒牛河,我要怎麼去做模具呢?」這段經歷也讓她開始思考如何去製作更好的心願餐,希望未來可以讓更多公公婆婆真正吃到想吃的東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