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提出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從頂層設計整體協調相關人才政策。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在科技領域,人才一直處於核心位置,是天生的最重要的基因,近年多項措施包括InnoHK平台、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微電子研發院、生命健康研發院、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等,都為了聚集創科人才而推出;至於科技產業發展則能為人才提供機遇,以做到人才推動科技,科技促進產業,產業容納人才的循環。產業是匯聚創科人才來港留港的重要平台,要實現施政報告確立的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的目標,關鍵是要完善創科產業生態圈,促進上中下游協同發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優勢互補合作,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和產業的良性循環互動,以利本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地。
近年本港銳意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大力搶企業、搶人才,但是本港產業結構單一,創新產業尚在培育創建階段,近期有來港人才反映,本港欠缺半導體及生物醫療等產業,致令部分相關人才未能對接合適工作。有調查亦反映,本港創科職位薪資待遇與職業發展前景仍不具備足夠競爭力,創科人才未必留在本行業發展。令人欣慰的是,特區政府已意識到發展創科產業的重要性,正加大力度引進重點企業,彌補吸才留才的短板,方向正確。
與本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已成為全球「創新之都」,其大力培育世界級創科企業、吸引世界一流人才的成功經驗,值得本港借鏡。深圳在高新科技產業進行長期的策略性布局,孕育出華為、騰訊、華大基因、大疆等一大批創科巨企,令深圳成為世界矚目的創科產業重鎮。有國外學者造訪深圳後分析,在深圳體驗到的是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一個先進的世界級製造基地,這個生態系統由大量技術和製造企業組成,可以生產各種創新科技產品。
構建良好產業生態,就有充分條件吸引優秀創新人才。去年發布的《2023理想之城——邁向教育、科技與人才高度發展的全球城市》顯示,深圳位列全球20座主要城市教育、科技、人才綜合發展「理想之城」前5位。深圳更以較大優勢成為科學家心目中首選的創新人才理想城市。從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埃菲·傑曼諾夫到知名結構生物學家顏寧,一個個享譽世界的創科人才接連加盟深圳。越來越多創科企業、人才匯聚鵬城,讓深圳高質量發展有了雄厚的人才基礎。
有意見指出,論發展創科產業的基礎條件,包括科研能力、國際化、法律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因素,本港仍較深圳優勝,但缺乏製造業和市場支撐,是本港創科產業發展的最大掣肘。過去兩年施政報告分別推出了各100億元的「產學研1+計劃」及「新型工業加速計劃」,分別對應本港創科在中游的技術轉化及工業化的弱點,今年施政報告提出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加強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指定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同時緊扣創科產業上、中、下游以及社會投資的發展予以支持。
本港發展創科產業、吸引人才,更應放眼大灣區,結合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成熟產業鏈,以各自在上下游的比較優勢,形成互利共贏的創科產業鏈;同時本港充分運用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推動創新創業基金發展,實現教育孕育未來、以科技彰顯實力、以人才引領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