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本屆政府高度重視自我革新、不斷求變求進,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成績有目共睹。這份主題為「齊改革同發展,惠民生建未來」的施政報告,充分體現本屆政府以識變求變、守正創新的改革思維,制定一系列兼顧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的創新規劃和政策措施,既鞏固香港傳統優勢,又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持續強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全力推動融合發展和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全面科學布局香港產業生態良性發展;破解民生難點痛點,為民謀福祉。各界普遍認為,這份報告踐行以「改革謀發展」的理念,引領全港攜手加速由治及興。

中央一再強調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對香港「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寄予厚望。本屆政府上任以來,以鮮明的改革理念、實實在在的改革舉措,一件事一件事地抓,有力推動香港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香港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重回三甲,獲世界銀行評為全球表現最好的十個經濟體之一;《世界經濟自由度2024年度報告》,香港在165個經濟體中獲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過去約兩年間,居民家庭月入中位數增加約2,800元,上升超過百分之十,就業職位增加超過十萬個;地區治理和關愛隊服務落實到全港十八區,搶人才、搶企業成效顯著。事實顯示,本屆政府堅持變革精神,在政府治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等各方面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體現「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改革理念

改革永遠在路上,進一步深化改革是今年施政報告的重中之重。今年施政報告中「改革」字眼明顯增加,由前年及去年出現1次和4次,大幅增加至今年的36次。審視整份施政報告,總體上貫穿了李家超「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改革理念,以改革破瓶頸、補短板、除障礙,為香港發展固本培元、提升競爭力,而不是為改而改,避免「興一利亦生一弊」。

例如為解決劏房問題,施政報告提出以立法方式制訂住宅樓宇分間單位出租制度,將合標單位命名為「簡樸房」,不達標的劏房必須改建成合標準的「簡樸房」,當局會設寬限期和登記制度,寬限期過後,不合標單位會有序被取締。以「簡樸房」有序取締劣質劏房,通過「先立後破」的漸進式措施,照顧市民現實需要,避免「一刀切」簡單化的改革造成租務市場混亂,顯現出務實求變的智慧。

本屆政府強調團隊合作、「以結果為目標」,推動跨政策統籌體系改革、提升治理效能。此次施政報告提出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共訂立138項KPIs,包括72項新指標和66項去年施政報告訂下、有效性超越一年繼續生效的指標。這些施策,是改革思維在政府管治上的鮮明體現,可以進一步優化治理體系,更好繼續實踐「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

鞏固香港獨特優勢 積極開拓新領域

以改革促發展,立足鞏固香港獨特優勢,積極開拓新發展領域,是這份施政報告的重心。例如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大力推動航運高增值部分的海運服務業發展,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圈,建立國際認可金屬倉庫,這些新舉措就是要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同時配合國家製造業升級轉型、推進現代建設所需,強化香港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的角色;推進第三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優化創科創投基金」,制訂「河套港深創科園區發展綱領」,發展低空經濟等,則是銳意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注重多元融合發展,打造新型、高增值產業鏈,發掘新增長點,也是此次施政報告的亮點之一。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促進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通過政府政策把各領域、各層次的發展進行統籌協調、擴大銜接連貫、資源合理分配,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發展盛事經濟、建設中外交化藝術交流中心等將事半功倍。

深化灣區跨境合作 拓寬香港發展空間

此次施政報告提出深化大灣區合作,也是香港以改革促發展、突破發展局限的應有之義。推動河套區深港創科園發展,結合內地土地資源和香港空運優勢、構建物流產業園,促進大灣區機場群協作、擴大業務網絡,強化專業資格認可機制、制定共同標準,促進資金、數據跨境流通,優化跨境安老政策等等。大灣區是國家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點,香港把握大灣區快速發展的機遇,拚經濟、謀發展天地更廣闊。

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惠民生、添幸福。施政報告除了制定具體措施解決劏房問題之外,還提出持續提速、提量、提質、提效增建房屋,預告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在2026-27年度降至四年半,完善置業階梯;深化醫療體系改革,強化基層醫療促進健康和疾病預防;加大對基層的支援力度,包括擴大「共創明『Teen』計劃」、着力支援照顧者、少數族裔,恒常化「關愛隊」撥款、增加資助金額等,以實實在在措施,回應市民最切身的期盼,努力增強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