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香港醫管局早前建議調整公立醫院多項收費,新一份施政報告昨日表示,將於今年交代公立醫院收費架構及水平調整方向,以及會引導資源到最有需要及危重病病人,增加支援有經濟困難患者。報告又提出把慢病共治計劃擴大至血脂檢查,預計每一百人中有13人至14人需要跟進。而「1+」藥物審批機制亦將於今年底擴展至所有新藥,包括疫苗及先進療法製品。

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研立法

新一份施政報告透露,特區政府會為公私營醫療系統編製質素指標,探討就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立法,計劃明年諮詢業界。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立法計劃要求私家醫院公布多項數據,包括醫療項目收費表、病人收費水平、病人統計數目,並要求醫院於病人接受療程前提供預估收費水平。在醫療程序的過程中亦要公布手術的詳細數據,包括手術後遺症機會、手術死亡數字等,以讓病人可以作出考慮。

特區政府擬組織醫學院,以及公私營醫療機構的專家,制定每個治療細項的臨床指引。消息人士解釋,希望不同醫生均可以參照同一臨床指引進行醫療程序,但非強制要求,做法與英國國民保健署(NHS)類似。

新一份施政報告又強調,政府會全方位推進基層醫療發展,政府消息人士表示,根據本地醫療衞生總開支賬目,基層醫療健康開支與第二層/三層醫療開支比例大致為三比七,形容是「重治療、輕預防」,推進基層醫療發展可逐漸調整相關比例,其中一個重點政策是制訂社區藥物名冊及社區藥房計劃,配合集中採購和社區網絡,令市民可以更方便地獲得價錢相宜的基層醫療藥物。

特區政府消息人士預計,在明年第四季推出社區藥物名冊、於2026年第四季推出社區藥房名單,而受惠者之一是院舍的醫管局病人,「現時主要由院舍自行分配藥物,未來將由藥劑師精準配藥後送至院舍,減少藥物浪費。」其次是醫管局病人,簡單慢性病不需再前往醫院覆診配藥,可以直接在藥房由藥劑師配藥,減省看醫生及配藥的時間,加快整體病人流轉。

另外,慢病共治計劃推出至今有7萬人參與,當中4萬人已完成篩查,最終有1.6萬人需要跟進,佔整體40%,消息人士形容有關數據反映計劃找出不少未意識自己有高血壓、血糖等風險的人士,故今次施政報告提出將計劃擴大至血脂檢查。

消息人士估算,推出血脂檢查後,每100名篩查者中,將有13人至14人需要持續跟進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