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打造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目標,放寬八所資助大學非本地生入學上限至40%是其中一項重要措施。隨着新措施在2024/2025學年落實,各間大學取錄非本地生數字均大幅增加。其中,香港大學非本地生新生有約1,200人,接近四成的限額;香港科技大學非本地新生亦有逾600人,佔限額逾三成;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教育大學首年錄取的非本地生人數較去年增加約一倍;嶺南大學今學年的非本地生已「填滿」有關限額。
由今學年開始,八大非本地本科生上限提高至佔核准學額四成,近日各所大學先後在收生數字上「報捷」。截至10月初,港大的非本地新生逾1,200人,佔本地生學額近四成,多於去年不足900人,其中內地學生約佔一半,另一半來自約60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美、非洲、中南亞及各「一帶一路」地區等。
浸大非本地新生翻倍
香港中文大學本學年取錄約800名非本地生,佔整體新生人數19%;港科大取錄非本地生逾600位,佔限額逾三成。浸大今學年有逾1,000名非本地生就讀本科課程,非本地一年級生人數則較去年增加近倍,來自內地及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
教大首年本科課程非本地生取錄人數,亦較去年增長120%,並達到特區政府的40%限額。嶺大非本地生的比例按年增加兩成,亦已「填滿」限額,學生來自內地、澳門、韓國、德國、荷蘭、墨西哥、迦納、孟加拉、菲律賓以及緬甸等地。香港城市大學本年度取錄的非本地生也較去年上升逾兩成,香港理工大學亦指獲派本科學位的非本地生人數較去年有所增加。
除八大外,自資專上院校非本地收生限額雖然未有變化,但同樣在教育樞紐政策下受惠,包括內地生在內的申請人數大增。
香港都會大學因應全面復常及大灣區發展等因素,內地高考生申請數較去年增四成,創下歷史新高;東華學院今年收到內地生入學申請數較去年同期增加近四倍,錄取人數也大幅增加;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今年的非本地生申請人數持續增長,遠超預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