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作品《阿房圖》
●王健作品《仙山樓閣圖》
●《蓬萊仙境圖 蓬萊閣》為父子合作,上部分為父親王潤所畫,下部分為兒子王健所畫。
●王健與父親王潤(右)。
●作畫時的王健。

被譽為「中國畫天花板」的界畫,作為中國畫的一個特別門類,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界畫在作畫時用界尺引線,用以畫建築等物,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便是一幅界畫。由於創作耗時費功,加之門檻高,界畫藝術近兩百年來基本荒蕪,有所建樹者寥寥無幾。畫家王健是界畫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看來,界畫是祖上傳下來的文化藝術遺產,而他也背負着使命,將界畫繼續傳承下去。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馮雷 河南報道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玄鳥生商,王亥經商,商湯都商。」商丘是三商之源,也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商丘下轄的虞城縣是造字、造酒、烹飪、湯藥和教育「五祖」發端的起源地,文化底蘊深厚。王健就出生在當地一個書香世家,自小受太祖父、祖父、父親影響,喜歡詩詞書畫,四歲就開始跟着太祖父學畫。他謙稱:「畫畫只是我的業餘愛好,我潛心修煉,只是不想界畫從我這一代斷了,民族文化藝術能傳承,就是我最大的的心願。」

作品百餘幅 填補界畫史論空白

走進王健位於虞城縣的工作室,室內沒有考究的裝潢設計,客廳放置着一張畫案,幾面牆上都掛着他的界畫作品。王健講起他的習畫歷程:「太爺爺王介臣是我的繪畫啟蒙老師,他在界畫影響力下降時還在堅持,並手把手教我學習。我二姑夫與黃秋園先生是好朋友,經引薦,我就遠赴南昌拜黃秋園先生為師,學習了五年界畫,得到先生親自指導,受益匪淺。」黃秋園當時雖籍籍無名,但是個奇人,他生前默默獻身藝術,去世7年後遺作曝光,震撼整個中國畫壇。

隨黃秋園學習的同時,王健也隨父親王潤學習界畫技藝。王潤師承任伯年、張大千,兼擅山水、人物、花鳥等各畫種。王健跟隨父親臨摹、研習唐宋以來歷代界畫名家作品,研究中國傳統文人淺降山水技法與界畫的融合,逐漸創出自己的特色。耕耘界畫藝術半個世紀,王健創作了蓬萊仙閣、漢梁園、上林苑、中華名樓、中華宮殿等五大系列界畫百餘幅,發表《界畫基礎知識》、《界畫論》等四十餘篇文章,填補了歷史上無界畫論述的空白。他的界畫作品造形準確,畫工細緻,設色艷麗,艷而不俗,氣勢峻拔,畫面氣韻生動,讓人觀後有心靜氣和的感覺。畫中的古建築以毫計寸,建築物比例精準,工匠甚至可據此進行尺寸換算施工。

創作耗時耗力 從事者日益萎縮

「每一幅界畫,光構圖就要一兩個月,大幅作品需要三至五年完成,小幅作品需要三至五月完成。歷史上,我們家族就有三位畫師因創作界畫費盡心血而亡。」王健也曾有過20多天日夜不合眼的創作經歷,也因過度勞累發生過9次腦梗,所幸即時就醫而沒有留下後遺症。王健坦言,近現代以來,從事界畫創作的畫家日益減少,傳承也成了難題。學習界畫者不僅要有深厚豐富的歷史知識、良好的中國畫基礎,還要懂古建築學、堪輿學、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要有學習的熱情,還得耐得住辛苦寂寞。「界畫到了我這裏,傳承算是沒有斷代,但是後面學習界畫的人太少。如今很多年輕人急功近利,坐不了『冷板凳』,這是很值得憂慮的。我帶了十幾個徒弟,最後能有一個可從事界畫創作的,就已經很欣慰了。」王健說。

為確保界畫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經文化主管部門、非遺保護中心和傳承人多次商榷,虞城縣制定了該項目的五年保護計劃。根據計劃,王健首先建立了界畫工作室,使界畫被廣泛認知,培養新的傳承人,使界畫得以保護、傳承、發展。他們還將建立界畫影像文字數據庫和歷代界畫實物資料館,成立以界畫創作為主題的文化藝術創意公司,創立界畫衍生品相關品牌,發揮界畫藝術的社會作用。「在此過程中,我可以考慮拍賣或者出售作品,以換取界畫繪畫的工具和原材料經費,改善傳習環境。」王健表示,他們要用這五年的時間,打造傳統文化新品牌,讓界畫適應時代步伐,走向廣闊的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