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特約記者 周天梧 倫敦報道)英國大學近年紛紛陷入財困,單是上個學年就有多達40%大學錄得赤字。英國大學財困主要有3大原因,分別是政府資助不足、學費長年不加,以及國際學生減少。

學費「貶值」嚴重

在1962年至1998年間,英國政府曾經全數資助大學課程,大學生不用交學費,直至1998年工黨政府決定大幅增加學位供應,但同時徵收學費以支付額外開支。自此英國政府撥款佔大學課程成本的比重持續下降,至今每名學生每年課程成本中,只有約10%左右來自政府直接資助,其餘都來自學生支付的學費,英國政府只是以學費貸款等方式,間接提供資助。

2012年,保守黨政府將學費一下子調高兩倍至9,000英鎊(約9.13萬港元),引起巨大政治反彈,導致保守黨自此都不敢再大幅調升學費,只是在2017年小幅度加至9,250英鎊(約9.38萬港元),一直維持至今,遠未能追上通脹水平。若扣除通脹,現時每年大學學費上限只是相當於2012年的不足6,500英鎊(約6.6萬港元),可見學費「貶值」有多嚴重。

政府資助減少,學費又長年凍結,不少英國大學因此只能透過招收海外學生來補充收入,導致過去十幾年英國大學的外國學生比例大增。然而,英國政府近幾年持續收緊學生簽證,包括停批海外學生家屬簽證,導致這一兩年海外學生數量大減,連帶影響不少大學的收入,很多更因此陷入財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