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目前除醫管局七個醫院聯網外,部分非政府機構亦提供寧養住宿、家居寧養照顧支援等服務。入院接受善終服務的晚期患者,均須簽署相關醫療和法律文件,表明拒絕哪類入侵性的急救治療,例如拒絕插胃喉、心肺復甦等,醫生會向病人作好解說。不過,有時子女之間對善臨安排有不同意見,或產生爭拗。有提供相關服務的院舍機構表示,雖然至今未遇到病人家屬向院方提出法律挑戰,相信預設醫療指示完成立法後,法律風險會進一步降低,期望特區政府加強宣傳,以及普及生死公眾教育。
部分合資格基層患者可獲資助
位於沙田的私營寧養中心「賽馬會善寧之家」自2017年起提供住院、家居照顧、善別輔導等多類型服務。善寧會營運總監黃嘉然指出,入住者主要是晚期癌症病人、退化性疾病患者等,2022/23年度有228名病人入住,接受痛症管理、傷口處理等紓緩治療,家人並可24小時陪伴。
機構自負盈虧,故收費不菲,非資助病床每日收費介乎4,500元至5,000多元。不過,因應非牟利性質,部分合資格基層病患則可獲資助。「院舍開支大,照顧成本高,經費來源除病床收費,也有社會捐贈、舉辦講座費用等,目標是資助與非資助病人各佔一半,但目前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病人是受資助。」黃嘉然說。
他表示,入住者的家屬們亦有送別至親的心理準備,「病況較差時入院,如果住一段時間有好轉就會出院回家。而最後一次入院至離世,約是兩周左右。」
對於晚期病人拒絕接受某些治療,機構醫生尊重病人意願的同時,並會向家屬講解,舉例有癌症患者不插胃喉,癌細胞擴散或導致其毫無食慾,「可能一周也只是飲水,什麼都不吃,醫生便要向家屬解釋和徵得他們理解,說明病人身體已到了無須進食情況,吃東西反會帶來額外負擔,讓病人更辛苦,故只會保證其口腔和皮膚衞生。」
他表示,儘管大多數情況下家屬都理解,但偶爾亦有家庭成員意見相左,「例如子女多,爸爸清醒時決定不做心肺復甦。當真的陷入昏迷後,子女間或會爭吵,責問為什麼不救爸爸。」
他強調,若長者臨終安排未能清楚解釋,或對家庭成員的關係造成深遠影響,「我們的方向是讓病人不辛苦,家人其實也不希望親人辛苦離世,所以會盡量解釋這一點。」
入院有標準流程 須簽醫療法律文件
該機構接待入院病人有標準流程,均須簽署相關醫療和法律文件,至今未遇到病人家屬向院方提出法律挑戰,相信預設醫療指示完成立法後,法律風險會進一步降低。
他期望特區政府加強宣傳,不僅是法律條文,還要向公眾普及生死教育,「有法律框架當然更好,但純法律的東西離市民生活還是很遠。如何讓這件事落地、入屋,是更需考慮的問題。」
評論